今天凌晨進行的的歐洲盃中上演了驚魂一刻,丹麥頭號球星埃裏克森在無對抗情況下突然倒地休克,幸好隊醫反應迅速,進場後對其實行了緊急的心臟復甦術,並啓用了除顫器。

從現場情況和隊醫反饋來看,埃裏克森在當時發生了心臟驟停,根據專家解讀,這可能源自其此前未被發現的先天疾病,或是後天的病毒感染。現場的及時施救,挽救了他的生命。

先來回顧一下這堪稱教科書般的急救過程。

在埃裏克森倒地5秒內,當場球員和主裁判發現了不對勁,隨後主裁判立即吹停了比賽,並示意讓隊醫迅速進場。

首先,丹麥隊長克亞爾第一時間對埃裏克森進行了基礎搶救,隊醫迅速衝到球場上進行心肺復甦,並及時使用AED設備進行除顫,抓住了猝死搶救的黃金4分鐘。他的隊友則圍成了一圈,保護埃裏克森的隱私。

在被擔架抬下時,埃裏克森已經甦醒,並基本恢復了意識。

心臟驟停與黃金4分鐘

對於心臟驟停而言,搶救關鍵是方法正確並爭分奪秒,因爲呼吸、心搏驟停每延長1分鐘,搶救成功率將降低7%到10%。猝死發生1分鐘內開始心肺復甦,成功率可達80%至90%,4分鐘內的成功率下降至50%左右,6分鐘後的成功率下降至4%,10分鐘後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即使成功也可能是腦死亡。所以急救上有“黃金四分鐘”之說。

時間就是生命,現場目擊者或者施救者能立即判斷出呼吸和(或)心搏驟停,在現場儘快正確實施心肺復甦十分重要。

當心髒驟停發生時,患者的心臟和(或)呼吸驟停,體內有效的血液循環和氧氣輸送停止,意識喪失,脈搏消失,瞳孔散大。4分鐘左右,人體即可進入生物學死亡期,發生不可逆的細胞死亡,特別是腦細胞受到的影響最大。猝死一旦發生會有嚴重的後果。心肺復甦是對發生心跳和(或)呼吸驟停的患者採取人工通氣、人工循環、電除顫等方法,幫助其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的一種急救技術。在發生猝死的第一現場,心肺復甦對於救助患者至關重要。

目前針對心臟驟停最好的急救方法就是心肺復甦(簡稱CPR)、心臟除顫(簡稱AED)。心肺復甦是搶救心臟猝死的重要技術,是由當代心肺復甦技術創始人、“心肺復甦之父”彼得-沙法,在20世紀60年代創建的一門學科和技術,現在它已成爲全世界第一救命技術。

據統計,心臟猝死多發生在醫院外,約80%的猝死發生在家中、工作單位或公共場所。在我國治癒率僅爲1%,歐美髮達國家達到12%-15%,這是由於心臟復甦在我國普及程度不高。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大多數人能做到的就是打電話求助急救中心,而並不知道如何科學有效地施救。而打急救電話後,通常最快急救車也要20分鐘左右才能到達。這期間若不能及時進行心肺復甦,往往延誤了搶救時機,造成本來可以搶救回來的患者死亡。

事實上,70%以上的猝死發生在急救人員來到現場之前,而絕大多數人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因此掌握心臟復甦術,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或許就能挽救他們的生命。

如何做心肺復甦(CPR)

在檢查患者意識、心跳呼吸,判斷患者需要心肺復甦後,進行CPR。

胸外心臟按壓:將患者置於仰臥位,避免氣道堵塞,施救者以一手疊放於另一手手背,雙臂伸直,十指交叉,將掌根部置於患者胸骨下1/2段(兩乳頭連線的中間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壓,胸骨的下陷深度約爲4 釐米~5釐米(成人患者),再迅速抬起,頻率控制在每分鐘100次左右。

口對口人工呼吸: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氣,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將氣體吹入,讓患者的胸廓因氣體的灌入而擴張。吹完氣後,鬆開捏着鼻子的手,讓患者氣體呼出,兩次爲一組。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重複這一過程,隨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並儘快把患者送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找到按壓的正確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太靠上,則有可能出現肋骨骨折,如果太靠下,則對內臟不利。同時按壓胸骨下陷的程度也應因人而異,不同體型的人要有所區別。

在按壓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患者併發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軟骨交界分離,甚至導致肺、胸膜及心臟損傷,從而限制了對心臟驟停患者高質量心肺復甦的實施,影響了心臟驟停患者的心肺復甦成功率。

心臟除顫(AED)的使用

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簡稱AED)的推廣使用,對於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義。在配備AED設備的情況下,通常僅需要開啓電源、將貼片貼至患者身上,AED便會自動分析心律,判定是否需要電擊心臟。在專業醫療人員到來前,如果配備AED,則可以先進行心臟除顫,再由專業人員進行心臟復甦,雙管齊下達到最佳的搶救成功率。

除顫器在心臟病突發時的救命能力非常驚人,早1分鐘就可能提高10%的生還率,奧黑爾機場的數據顯示,如果在心臟病發作3分鐘內使用,生還率可以提高到73%。

從這一角度看,發生如此悲劇,埃裏克森是不幸的。但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又是幸運的。歐洲盃作爲頂級大賽,賽場急救保障是最齊全的,遠比在場外突發意外要好得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