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在抖音上有這麼一段視頻獲贊無數:

母:“你能伺候我嗎?”

兒:“可以呀。”母:“我是你姐姐吧?”

兒:“你是我媽媽。”母:“我是你媽媽?”

兒:“對呀。”母:“長得有點像。”

兒:“哈哈哈哈哈哈。”母:“我說啊,你你你叫什麼名字啊?”

兒:“浩銘。”母:“浩銘?”

兒:“對啊。”母:“浩銘啊”

兒:“哎。”母:“浩銘做什麼事”

兒:“不做事。”母:“沒有事就跟着我生活。”

兒:“對呀。”

99歲老母親“迷糊”不停地提問,兒子一一耐心回答。

****評論道:“即使你不記得我,你依然是我最愛的人。”這段視頻讓人看了感動萬分。

生老病死是人生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事情,隨着中國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這一幕的發生相信並不是少數。母親突然不認識自己的兒女,這一幕也發生在了陸曉婭老師的身上。

陸曉婭老師是一位新聞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退休前曾任《中國青年報》高級編輯。

《給媽媽當媽媽》是陸曉婭老師新作,書中記錄了35篇陪伴手記,詳細描述了母親從出現認知症,到離世的這段生命全歷程。

陸曉婭作爲同樣步入老年的大女兒,面對身患認知症,漸漸失去認知能力、行動能力的的老媽,應該如何利用自己專業的心理學與技術,用理解、接納、親近、呵護與愛去減少病魔對母親的傷害,重建母女之間曾經存在的隔閡?

這些問題在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01

命運的無奈

人生中很多事都是不請自來的,你沒法提前想好怎麼對付。

當陸曉婭老師獲知自己的媽媽得了認知症的時候,陸曉婭老師已年過半百,面對自己內心所向往的生活,和照顧母親這兩難的問題,陸曉婭老師也曾經掙扎過。

對於陸曉婭老師來說,“給媽媽當媽媽”還有一處特別不容易的地方——其實陸曉婭老師從小沒有得到多少母愛。

因爲父母的工作原因,屈指算來,陸曉婭老師和媽媽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寥寥可數。

再加上母親因爲童年創傷的原因,似乎喪失了很多愛的能力,很少讓陸曉婭老師感受到親切和溫暖的愛意。

也許有人認爲照顧日漸衰老的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爲人子女的本分,但贍養、盡孝這些大詞一旦落到細節中,就有無數的衝突和挑戰。

家中有認知症患者的人都知道,照護這樣一個親人壓力是多麼大。對於陸曉婭老師這樣一個到了退休年齡的老人,一個從小缺失母愛的人來說更是不容易。

但不管有多麼不容易,陸曉婭最終還是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放棄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承擔起給媽媽當媽媽這個新的人生角色。

02

認知症早期的媽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媽媽開始做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事情來:

家裏燒飯的鍋開始“殘廢”,因爲她忘了關火;

鑰匙落在家中,就出去雲遊了;

貌似認真讀報,仔細一看報紙拿反了……

要帶媽媽去看病,但這是一件艱難的事情。要強的媽媽是上海交大畢業的女工程師,在新華社做了一輩子的國際新聞記者和編輯,這樣一位聰明、獨立、要強的媽媽,又怎麼能夠輕易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呢。

認知症早期的媽媽生活尚能自理。

弟弟負責給媽媽買煤氣、交水電費、電話費;做醫生的弟媳是媽媽的家庭醫生兼醫療總管;妹妹和陸曉婭老師則負責照顧媽媽日常起居,每週過來的小時工則負責給媽媽洗衣收拾房間。

在陸曉婭姐弟妹三人再加上小時工的照顧下,媽媽還算過得不錯。

但媽媽的病一天天的在發展着,生活中的危險因素一點一滴的在增加,糟糕的情緒也在一點一滴的增加。照顧認知症親人不光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還需要掌握很多知識和技巧。

03

照顧認知症親人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巧

每當到了日落時分,媽媽就容易陷入糟糕的情緒當中,要發一陣子脾氣不可。

如果不理她,她就會叫罵不止,或者使勁地拍桌子拍牀,這種壞情緒難免會讓照護者受到傳染甚至傷害。

針對這種情況,陸曉婭老師總結了一套策略:

第一步:心理隔區

當患者發作罵人的時候,可以通過內心對話告訴自己:他/她就是想發泄一下而已,千萬不要把他們的話當真。

第二步:物理隔區

就是在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離開他/她,讓他們單獨呆一會兒。

我們要明白的是,認知症患者感受到自己對生活失去了控制,會產生很多挫敗感、焦慮感和恐懼感,憤怒的情緒就是由此轉化而來。

當我們讓他們單獨待一會兒,就是讓他們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並暗示他們除了發火,他們還有別的選擇。

第三步:積極傾聽

當他/她平靜下來的時候,給他們機會去傾訴。聽他們說話時一定要用心,看着對方,並作出一些回應。

比如重複他們的話、問問題等等,不管對方說什麼,都不要去否定,不要較真,要全然地接納。

04

媽媽不再抬頭看這個世界

到了認知症後期的媽媽,整個身體機能都退化:一副顫顫巍巍的雙腿,一個深度佝僂的軀幹、一對瘦瘦的胳膊和一個失去方向感的大腦。

爲了更好的照顧媽媽,陸曉婭老師把媽媽送進了養老院。這時候的媽媽早已認不出陸曉婭姐弟妹三人了。

更難以接受的是媽媽不再抬頭了(這可能與她長期服用的藥物有關)。

認知症患者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會出現:“走路要人扶,甚至坐不穩、不能抬頭或微笑、肌肉僵硬,出現不正常的條件反射”等症狀。

睡覺、喫飯、保持身體清潔、走路,這些維持肉體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對媽媽來說,每一件都困難重重。

陸曉婭姐弟妹三人在媽媽最後的人生階段,只能更加悉心照顧、關懷母親,陪伴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05

結語

從2007年帶媽媽去醫院檢查記憶力,到2019年媽媽離開這個世界,在這漫長的十多年裏,聰明要強的媽媽慢慢變成一個不會走路、不會喫飯、不會說話的存在,最終告別人世。

這十幾年間在陸曉婭老師筆下,還記錄了很多故事,包括如何勸服媽媽接受保姆、如何送媽媽去養老院、如何減少病魔對母親的傷害、如何應對媽媽出現的各種情況。

陸曉婭老師在給媽媽當媽媽的這段特別生命歷程中,逐漸將內心的糾結、焦慮、煩躁和委屈紓解開來,與母親重建溝通模式、重建母女關係、撫平過去的創傷。

在這段相依相伴的照護旅程中,母女雙方都得到了內在的成長。

陸曉婭老師的新書《給媽媽當媽媽》,非常適合家中要照顧認知症親人家庭,希望所有有認知症親人的家庭朋友們,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一些方法、一些安慰、一些力量。

當人生中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意外時,我們能夠做到的只有接納它並且和它和平共處,繼續好好生活。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親母親,祝願天下最無私的愛!

作者:肖燕青,精讀讀友會會員。習慣性讀書,習慣性跑步,又很愛音樂的人。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