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穿越龙嘴山、太阳山、卧牛山

文/尤九成 图/山狗、一山一湖、风清扬

龙嘴山(也作龙咀山)、太阳山、卧牛山位于天水市东南部,地处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与秦州区齐寿镇、皂郊镇交界处,为西秦岭主脉北支一线上三座地理名山。

3月7日,我随天水背包客穿越了龙嘴山、太阳山、卧牛山。早上8点到天水市秦州区七里墩高速公路口集合点,乘所租面的车向秦州区皂郊镇、齐寿镇方向行进,在齐寿山以北的肖家崖村南左拐入一条盘山水泥公路,9:16时到达徒步活动起点齐寿镇后寺村。后寺村为齐寿镇下辖的一个小村,地处龙嘴山南支向东南延展而来折向西南一支脉的山嘴处,其得名当与龙嘴山巅的雷音寺(始建不详,后三次迁址,并改称象墩寺)有关。

这次户外徒步活动因强度较大,仅有5个人报名参加,而且全是男士,无一名女士。领队山狗是天水背包客群主、户外强者;一山一湖、风清扬均是户外达人,参与了多次强度较大的户外运动;王锐是一个精干的小伙子,也有多年的户外运动经历,团队中以他最为年轻。下车后,我们一行人背上背包,手拄手杖,在领队山狗带领下,沿后寺村向东北通往龙嘴山的山路前行。过后寺村,山路渐窄,成为一条荒草丛生的小道,前行不远即走上龙嘴山南支之西南一支向东南延展折向西南而来的一条山脊上,山脊左右两侧均是幽深的沟谷,山脊尽头是一座马鞍状山峦。站在山脊高处,但见山峦叠翠,群山环抱,沟壑纵横,近处山脊、远处山峦上覆被着茂密的松林,风景优美。山脊呈凹槽形,下到低点又上行,右拐从一处铁橡丛生的山嘴下经过,沿山腰处一条小道行进,小道两旁长有剪子刺,荆棘丛生,甚为难行。走了一段路,领队山狗发现走错了路,又原路折回。在山腰小道的上方有一较为隐蔽的岔路,正是上龙嘴山的小道。由此进入,起初是灌木,愈走森林愈密。山腰处丛林中杂生着稀稀拉拉的松树,给山峦增添了些许亮色,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走出密林,山腰处铺展着一片不大的草地。从荒草丛生的草地缓步爬上山脊,豁然开朗。山脊上是一处连绵的龟背状山梁,坡度平缓。山梁上是一片连绵的高山草甸,零星覆盖着稀疏的低矮灌木。极目远望,四周群山莽莽苍苍,天空宛若一个巨大的穹庐,满山遍野是枯黄的野草。四野静寂无声,清冷的山风呼啸而过。山顶上的积雪已经融化,草地上柔软潮湿。走在松软的草地上,甚为惬意。

沿山脊由南向北行走十多分钟,较为平坦的山脊上出现一座圆盘状的高峰,四围坡度平缓,中心鼓起,宛若一个巨型铙钹,又如一顶巨大的草帽,这就是龙嘴山主峰。令人惊讶的是,龙嘴山主峰四周全覆被着高山草甸,稀疏分布着稀稀拉拉的灌木和松树,而峰巅却分布着茂密的落叶林。到了龙嘴山主峰近前,不由得加快了速度。龙嘴山主峰西侧坡度相对平缓,于是在领队山狗带领下迂回绕到主峰西侧,攀登而上,11时左右登上了龙嘴山峰巅。

龙嘴山峰巅上覆盖着茂密的落叶林,主峰上有两个高点,其中北侧的一个高点2164米,为龙嘴山最高峰;南侧的一个高点稍低一些,丛林下的地面上遗留几片青色的残砖断瓦,这里就是雷音寺旧址,为甘泉镇庙沟村象墩寺的前身。雷音寺始建年代不详,按庙沟村象墩寺(正殿)与铺子庄娘娘庙(行宫)均主祀九天圣母四后元君的关系,象墩寺最晚当始建于唐代。从地形看,这里地势高,山形呈圆锥状。受地形限制,当年的庙宇规模定然不大。由于山高路远,民众祭祀不便,明代迁大庙沟内龙嘴山东延一支脉山麓老庙台,第二次迁象墩寺现址南崖下大庙沟沟口以北河畔,第三次清代迁移至庙沟村现址。

站在山巅,俯瞰群山,极目远望,万山来朝,龙嘴山如同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蜿蜒曲折,绵亘盘旋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间。在龙嘴山巅稍作停留,仍由主峰西侧而下。下主峰后,从龙嘴山主峰向西延展的一条山脊上行进。从主峰刚下坡的一段山脊,宛若龙脊马背,甚为陡峭。山脊左侧两条高低起伏的山脉中间夹着一条幽深的沟谷,交会于脊顶;山脊右侧呈斜坡状,被密林覆盖。山脊上的小道仅容一人通行,从左侧沟谷吹来的山风扑面而来,呼啸而过,吹得树枝呼啦啦响动不止。这段路尽管艰险,但俯瞰山川地势,风景绝佳。从山脊小道上缓步走过,先是一段下坡路,后又是一段上坡路。这一段山脊斜坡两侧除了低矮的落叶灌木丛外,还稀疏分布着苍翠的松林。

顺山脊前行一段路后,沿龙嘴山西延支脉山路上坡,由一条荆棘丛生的林阴小道进入茫茫林海。森林大部为落叶阔叶林,也有少量针叶林,夹杂有一些竹林。小道上铺着厚厚的一层落叶,背阴处还有未消融的积雪。起初小道较为分明,行进一段路程后,小道渐渐隐没于林海深处。我们一行5人在茫茫林海中沿山脊穿行,在林海中穿越两个不太高的峰头后,由龙嘴山西支拐向龙嘴山北支偏东一支向西北延展的支脉,道路方向也由东向西变为由东南向西北。在密林中沿山脊行进,快到山脊尽头时,远远地望见隔着一条深沟的太阳山。走在前面的领队山狗突然发现偏离了规划的线路方向,走错了路,沉着冷静,遂引领一行人掉头,从来时路线的反方向在山脊斜坡上行进,寻找龙嘴山北支偏东一支脉山脊通往太阳山的道路。斜坡上根本没有路,不像山脊那么好走,我们一行小心翼翼从树木的空隙中穿行,时而从斜坡向下,时而向上折向山脊方向,折腾了约摸20分钟,终于在山脊左下方斜坡处找到了隐在密林中通往太阳山的山脊小道,大家心里如释重负,山狗和一山一湖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条隐秘的小道近山脊处长有一棵较为高大的松树,可算是个标志物吧!从户外地图上看,原来龙嘴山北支偏东一支向西北延展的支脉在此处一分为二,一支沿山脊直行的小道仍向西北,落于太阳山东南的深沟,正是这条向西北直行的山脊小道,误导了我们;而另一支龙嘴山北支偏东一支向西北延展支脉由山脊半道处折向东北下坡,到山脊低点拐向北再折向西北的小道,通达太阳山。由于龙嘴山北支偏东一支脉从山脊半路处拐向下方通往太阳山的小道隐于林野坡面,不甚分明,极易迷路,凡经过此地者务必小心谨慎。

沿通往太阳山的林间小道下坡,走不多远,一条铺着落叶的小道出现于视野,小道上还有零零星星未消融的残雪。小道拐角处杂生着一片竹林,青翠欲滴。沿山脊下坡后,来到龙嘴山北支偏东一支脉由西北折而向北与太阳山东南支脉交会处。这里有一块不大的山坳,正适合歇息吃饭。此时已是正午13:15时,阴沉的天空终于放晴,大家都已经饿了。放下背包,拿出户外炉准备做饭,才发现忘了带锅,幸好预备了包子、面包等熟食,于是拿出户外坐垫,席地而坐,匆匆吃了午饭。

吃过午饭,体力倍增,遂在领队山狗带领下继续前进。由一个小山包而上,沿太阳山南支向东南延展而来的支脉山脊上行进,再一次走进茫茫林海。丛林依旧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茂密的林下铺着厚厚的落叶。空旷的林野静寂无声,只有我们一行人穿行于密林中的脚步声。穿过山脊上一个高点后,拐向左侧的小道急转而下,小道两边踞伏的巨石上覆盖着一层绿茵茵的苔藓,高大的树木从巨石的缝隙中挺立出来,彰显着生命的顽强和强劲。站在此地,透过树梢,一座高大的山峦耸立在林野,山体呈馒头状,山上覆被着茂密的落叶阔叶林,杂生着较为稀疏的针叶林,这就是太阳山主峰。从地图上看,太阳山向四周延展出六条支脉,宛如一个巨大的六角飞轮。峰谷相间,又如同一个巨型的四叶花,主峰处于正中花心,伸展向四面的深谷就像花瓣,簇拥着花心。

从山脊小道上小心翼翼缓缓而下,是一处较陡的斜坡,丛林杂生。下行到半坡,密林下长着几朵铁筷子花,棕色的茎,茎上绿叶呈锯齿状,开着白色的花朵,花瓣底部呈淡粉色。

继续下行,下到山脚,山脚处出现一个窄窄的沟谷。沟谷中散落着破碎的块石,谷底有一股小小的水流。踩着沟底块石,逆水沿沟底向太阳山主峰方向而上,上行约二三百米,从沟谷右侧上坡,攀上山顶。稍作歇息,左拐沿林间小道抵达太阳山主峰北支之东支向东北延展山脊上的一个凹点,这里属两山交会处低点,地势相对较低,为天水市麦积区与秦州区的分界线。东侧为麦积区甘泉镇辖域,山腰平台上建有一座小小的山神庙。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西侧靠太阳山方向为秦州区皂郊镇辖域,山腰平台上立着一块石质界碑,石碑上部呈梯形,下部呈长方形,两面分别刻有“北道9甘肃省政府1992年”“秦城9甘肃省政府1992年”字样。

太阳山主峰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境内,最高海拔2059米,已辟为太阳山森林公园,园内还有一处千年古刹新洞寺。这时已是14:30时,由于体力不支,虽到太阳山主峰近前,但已无力登顶。遂在山狗带领下,由太阳山主峰北侧山脊向西,从太阳山北支山腰密林中沿坡面而下,沿林间小道折而向北,蜿蜒向西北行进。穿越太阳山北支之中支(延展至中沟源头处)时,从森林密布的坡面下行一段路,领队山狗发现又一次走错了路,遂掉头而上,拐过一个窄窄的沟口,来到位于太阳山西北的西沟上源处。

太阳山北支之西支向东北延展向甘泉镇罗家台子村的支脉,山脊两侧展布着东沟和西沟两条深沟,宛若两朵向东北展开的喇叭花。由于线路较长,长途跋涉,体力透支,遂与领队山狗商定,变更原规划由太阳山向北而下折向西北从西沟出的线路,决定顺太阳山北支之西支(延展至卧牛山方向)山脊梁顶绕过西沟,由西沟西侧山梁而行。尽管路程比原规划线路长,但有人行小道,相对而言比较好走。遂沿西沟南部上源处山脊林中小道转了一个大圈,由西折而向北,绕到西沟西端山梁上,山梁两侧坡面上森林密布。起初,铺满落叶的小道仅容一人通行,走了长长一段路后,小道愈来愈宽,渐渐成为一条1米左右宽的小路。就这样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走到横峪河谷(又称横河峪,即今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南沟之水,发源于太阳山北麓,由南向北注入耤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段溪水,晋陈寿《三国志》中称段谷)上源东侧山梁上时,终于走出了林区,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一条1米左右宽的土路延伸在山梁上,山梁两侧沟壑纵横。

从山梁下到半坡,坐下歇息时,抬头忽然发现对面山坡上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悠闲地放牛。自从齐寿镇后寺村上龙嘴山后,长时间在山林里穿梭,这还是第一次见到人。歇息一会,下坡走到山脊低点,又是一段上坡路。继续沿山梁前行,山梁上的道路逐渐变成2米左右宽的车行农路。走到皂郊镇刘家山村,碰见一男一女两个村民手持农具准备去地里干活,顺便问了一下路。过刘家山,从一处低缓的山梁而上,又是一段坡路。由于线路较长,行走匆匆,此时体力已经严重透支,尽管路较好走,但腿已不听使唤,每迈一步都甚感吃力,好几次都想坐下歇一会,无奈行程还长,在同行驴友鼓励下,只得咬牙坚持,顺山脊梁顶道路继续前行。经过皂郊镇孙家河村时,遇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自家苹果园中干农活,寒暄几句,竟然认识山狗并能叫上他的姓名,令人甚为惊讶。

走到山梁上一个高点,远远地望见卧牛山横亘在山梁上,宛如一头巨牛卧地歇息。据《秦州志》《直隶秦州新志》,卧牛山因山形如卧牛而得名。相传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西游,曾在此地歇息。卧牛山为大江峪与横峪河分水岭,西腰处有座云阳寺。地处卧牛山西北的甘泉镇杨家山(归凤山村自然村),就是天水地方史志专家、天水知名学者潘守正先生的故乡。继续前行一段路,16:50时终于来到卧牛山西南部山腰。这座在巧瑞妹子家院落就能望见的山峰,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但见山体上部呈纺锤状,山上覆被着郁郁葱葱的松林。

卧牛山虽近在咫尺,但我已累得走不动了,更无力攀登卧牛山。山狗给归凤山公交车司机打了电话,问清楚最后一趟公交车17:30时由甘泉镇邓家河村(归凤山村自然村)开往麦积区城区,提议我从卧牛山西南山腰向东南下山从大江峪乘车返回。在山狗提议下,户外团队人员遂在卧牛山西南山腰分成两路,分道扬镳。他与一山一湖、风清扬三人由卧牛山山腰西侧而下,出横峪河谷到花牛镇纸碾村乘15路公交车返回;我则与麦积区驴友王锐从卧牛山西南山腰向东南而下,抄近路到大江峪邓家河村乘麦积至泰山庙——归凤山公交车返回。为了赶上最后一趟公交车,我与王锐不由得加快了速度,下山时撇开盘旋在卧牛山上的大路,尽量走直行小道捷径,赶到地处卧牛山东南麓的邓家河村。在村民指引下,穿过公路桥洞,于17:20时到达归凤山村邓家河车站。车站在邓家河村通村公路旁一村民院外空地处,长着一棵高大笔直的榆树,树下有块巨石,坐在石上才长长地松了口气。等了一会儿,公交车疾驰而来,遂乘麦积至泰山庙——归凤山公交车返回麦积城区,徒步全程19公里;而山狗等三人也提早到达纸碾村,顺利地赶上了15路公交车返回秦州城区,徒步全程19.62公里。

人生就是一场单向度的旅行,道路时而平坦,时而坎坷。然而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你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走下去,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看到更美的风景。我们一行人用整整一天的时间,穿越龙嘴山、太阳山、卧牛山三座天水名山,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旅行。

在人生的际遇中,有些地方,人一生中,一次也难抵达。有些地方,或许是第一次遇见,但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2021.3.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