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市稷山縣位於運城市北部。後稻故里稻山縣,舊稱“高涼邑”,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爲高涼縣,十八年(隋開皇)改爲稻山縣。稷山縣有很多人文古蹟,青龍寺壁畫就是其中之一。興化寺壁畫是“現存佛寺最佳壁畫”,多年來一直在北京故宮及太和殿展出。稻王廟、大佛寺、馬村磚墓、丁莊李家大院、金山三義廟、李老莊玉帝廟、南陽法王廟、店頭古村、青龍寺等都是聞名的景點。在稷王廟和大佛寺這兩處,尤爲奇異。

位於稻山縣徒步西街北側的稷王廟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子廟建於元正五年(1345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於二十世紀三十三年(1843年),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廟宇北面、南面各設一中庭,中軸線上有山門、獻殿、后稷樓、卦亭、姜子殿等建築,兩側爲鐘樓和鼓樓。

其中稷王廟最爲聞名的是有“三絕”之稱的石雕、琉璃、木雕。精美的石像是本館正門前的兩根蟠龍石柱(一根火焰蔓延,朱雀飛騰,魚躍水湧)和走廊附近的52個雕刻石板組成的屏形大殿,大殿頂部刻有山水人物、草木花卉、鳥獸等圖案,大殿頂部刻有花紋圖案,正棱刻特別華麗,棱體中心有三個三重琉璃塔,頂上鋪有色瓦、花紋圖案、天馬、神獸、人物等圖案,主棱兩端的高聳紋飾構成了流光溢彩的藝術世界。神奇的木雕是栩栩如生的立體形象,如手拿穀穗的天王,耕耘和播種的農夫,默默勞作的牛馬,滾滾滾的野草,舉起河谷的扇形車等等。

寺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東北一公里處的一處山泉上。大佛寺又稱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建於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多次改建或擴建。由北向南,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寺院規模很大,坡道兩邊宮觀整潔,廟宇衆多。後來因爲種種原因,大部分建築被毀,僅有大殿、碼垛殿、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在2005年進行了大修,基本上恢復了原樣。大佛中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大佛,正殿裏的釋迦牟尼坐在大佛上。佛像雕刻在石雕上,高20米,寬6.7米,氣勢磅礴。頭飾佛頭,眼平,鼻樑高,雙脣微閉,圓下巴,雙耳垂於肩,大紅痣,國字臉額。胸前貼着乳汁,棕色的袍子斜垂在雙肩上,左手搭在左膝上,舉起右手,就像是“陳述印記”。人們之所以稱之爲第一,並非由於其質量,而是由於其材料。此爲刻土大佛之刻,常見有石雕、玉雕、金屬雕、泥雕等造像,這種土雕少見嗎?不知前像或後像如何?

大佛的妙處在於,固然是土佛,但在大佛建成870多年的金皇統二年(1142年)之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完成。元至正七年(1347年)蒲月,《地裂水湧》、《崩崩城》、《大佛平安無事;嘉靖年間,山西的八級大震“城垣全毀,文廟學宮坍塌”。傳說大雄寶殿也是殿牆倒下,樑架倒下,大佛高聳。2004年5月1日,大佛寺雷擊起火,大殿損壞,大佛留存完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