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爲“石炭井號”的綠皮火車穿梭在賀蘭山間。 李澤陽 攝

中新網石嘴山6月13日電 題:賀蘭山間的“時光列車”:追尋青春與夢想

作者 李佩珊 李澤陽

盛夏時節,巍峨的賀蘭山間,鷹隼凌空,岩羊巡山。伴隨着陣陣汽笛聲,一輛古老而又嶄新的綠皮小火車——“石炭井號”遠遠駛來……

旅客登上綠皮火車。 李澤陽 攝

這趟運行在賀蘭山間已有50個年頭的7525/6次旅客列車,是國內僅存不多的運營歷史超過50年的客運列車。作爲中國“一五”時期佈局建設的全國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寧夏石嘴山市留存了一大批老礦區、老工廠等工業遺蹟,這輛綠皮火車便是其中最“文藝”的一個。如今,它承載着平凡與嚮往,讓人在慢行中感受熙攘與寧靜使命;“訴說”着寧夏石嘴山市工業遺蹟變爲旅遊資源,重新煥發活力的故事。

因煤而生的“鐵路公交”

賀蘭山是一座“寶山”,這裏不僅有遊牧民族幾千年文明可歌可泣的故事,還蘊藏着以太西煤爲代表的豐富的煤炭資源。

大磴溝、白芨溝、汝箕溝……列車經過的許多站點與“溝”字有關,是當時礦區的象徵。“1959年,爲將礦區開採的煤炭和物資運送出去,國家以大武口站爲中心點,修築包蘭鐵路支線——平汝鐵路。”蘭州鐵路局銀川客運段平涼車隊列車長王國鋒介紹,直到上世紀70年代,平汝支線上開始運行寧夏首列、也是當時唯一一列普通客運列車——7525/6次列車。

列車行駛途中的大磴溝火車站。 李澤陽 攝

列車往返於銀川、汝箕溝兩地,全程143公里,設13個站點,用時4小時06分,票價最高9.5元。“乘客大多是沿途的煤礦工人和當地居民。因列車逢站必停,也方便了大家上班、回家、走親訪友,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爲‘鐵路公交’。”王國鋒說。

“黑色”駛向“綠色”

爲改變賀蘭山的環境面貌,寧夏採取煤礦退出、回填礦坑、植樹造林等一系列措施,對賀蘭山進行全面整治。極大地改善了賀蘭山的生態環境,讓這裏的環境迴歸大自然,讓天更藍、水更清澈。

窗外曾經傷痕累累的賀蘭山已披上綠植。 李澤陽 攝

“聽前輩介紹,當時,因列車每天往返於礦區。一趟下來翠綠的車身總被煤灰染成黑色。”王國鋒笑言,爲此,停車時間較長的車站就成了列車員們的擦車點,直至把車身擦綠了才上車。

“現如今,賀蘭山披上了一層新綠。許多旅客乘坐慢火車重回賀蘭山故里,見證賀蘭山的鉅變,那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給人們帶來無限美好和嚮往。”王國鋒說。近年來,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發力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綠皮小火車儼然從“黑色”駛向“綠色”,變爲會行走的“文藝地標”,也成爲當地產業從“倚能倚重”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縮影。

追尋青春與夢想

坐在火車上,向窗外望去,周圍街景不停地變換,從繁華地貌朝着北方駛去,眼前出現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居民樓、街道、商店,讓人恍惚間覺得,進行了一場“時空穿越”。

隨着時代的變遷,現如今乘坐這趟火車的乘客有沿途居民和當時在礦區工作的退休員工,也有一部分是爲了尋找回憶的鐵路工人和老兵。他們爲了找尋童年記憶,共同開啓了“尋根之旅”。

“那時走親訪友,出門都坐綠皮車,就連很多人的愛情也沒離開綠皮車。”原白芨溝礦員工趙燕萍饒有興趣地回憶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住在礦區的年輕人坐着綠皮火車去銀川置辦結婚用品。

列車慢悠悠地在山間穿行,就像按下了慢放鍵,時光一下子回到從前。“那些年,綠皮火車還是山裏的學生們走出大山的‘神器’,大家一同坐着火車去高考,有不計其數的學生從這裏走向全國。”趙燕萍說。

坐上這趟7525/6次列車,在大磴溝站下車,來到石炭井。過去作爲工業龍頭企業的鋼廠、焦煤廠、洗煤廠,保留完整的醫院、學校、礦山、企業辦公樓、軍營以及不同年代不同規格的居民區、棚戶區……這些建築展現着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不同記憶。近年來,石嘴山市將這些工業遺存變爲旅遊資源,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參觀。《我的父親焦裕祿》《綠皮小火車》《閩寧鎮》等衆多影視劇也來此拍攝。

這輛運行了半個世紀,只有幾節車廂,夏天吹風扇,冬天燒鍋爐,報站靠人工,平均時速30公里左右的列車深受百姓喜愛。它承載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與夢想,駛向更美的風景。(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