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來到揚州三灣,遠遠地就能看到一個矩形建築與一座寶塔建築矗立在運河旁。若是有機會來一場航拍,不難看到,主體建築宛若一艘大船揚帆啓航。100米高的仿唐式大運塔與南方高旻寺的天中塔、北邊文峯寺的文峯塔恰好成一條直線,與三灣相得益彰,形成“三塔映三灣”的絕妙景象,這便是“由內而外皆美學”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爲什麼選址三灣?今天上午,在博物館展廳內,張錦秋院士團隊成員、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夏建築設計研究院所總建築師徐嶸告訴記者,博物館最初的選址包括揚州的邵伯鎮、蜀岡西峯、灣頭鎮、南門遺址區域、三灣片區和瓜洲鎮等多處。2018年,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計方——張錦秋院士團隊接到任務後,幾經現場勘探,逐漸把範圍縮小,最後選定了大運河旁的三灣溼地公園。徐嶸表示,彼時三灣溼地公園已經基本成型,可供市民休閒娛樂,“這裏自然環境很好,站在公園裏面看,周圍很少有破壞城市天際線的高層建築”。

從2018年張錦秋院士團隊開始做方案設計,到目前即將開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成爲了團隊歷經項目中質量和效果“雙贏”的案例。團隊從博物館使用功能需求和現場環境需求出發。“三灣溼地公園南北都有古塔,揚州當地還有許多傳統建築。大運河是一個比較宏大的主題,線路非常長,場景非常大,我們站在現實的自然環境裏面看運河,基本上只能看到它的一個片段,感受不到整個工程的浩大宏偉。”徐嶸說道,張錦秋院士在實地踏勘高旻寺、天中塔等塔後,決定讓觀衆在參觀完博物館之後,儘可能把他們引到一個比較高的點來俯瞰整個大運河,尤其是體現了古代水工智慧的三灣,由此構思了“三塔映三灣”,運河、館、塔相結合的設計理念。

這是一座在設計上獨具匠心,給遊客埋下了多重“驚喜”的博物館。遊客從大門進入展廳參觀,參觀後來到屋頂花園,通過橋來到塔上,三灣美景盡收眼底。博物館主題建築呈矩形,看似“厚重敦實”,實際上,近看館內外的每一個角落,卻又顯得輕盈精緻。徐嶸向大家解釋:“其實我們剛開始構思時,就是希望這個館是一個很實用的‘容器’,雖然從天上看它就是一個簡單的矩形,其實這個簡單的矩形包含了很多智慧,‘口’字形的平面,對於博物館的展陳布展還有展廳劃分帶來了非常大的靈活性。”

也正是因爲簡潔而又不簡單的設計,給又一重“驚喜”——內庭院,留下了空間。南京博物院與張錦秋院士團隊幾經研討博物館序廳設計方案,最終選擇直接打開對景的一面牆爲玻璃幕牆,直接正對內庭院,讓序廳成爲了一個立體的空間。“這種做法剛好和傳統園林中的對景借景、空間滲透手法基本吻合,效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呈現出來的效果比效果圖還要好,”徐嶸表示。

把內庭院納入到序廳的視野之內,一下讓整個序廳可以呈現80-90米的縱深。光、影、樹、水等元素,視聽交融,立體感知,爲遊客呈現了一個既有運河風光,又有中國傳統園林趣味的打卡空間。內庭院中最奪人視線的木構線房,也正是大運河的意象,陽光打在其上,呈鏤空網格狀映在序廳地板上,頗具質感。記者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時還發現,館內的休閒長椅、路標、擺件等都少不了大運河元素,可謂古今結合,內外皆有大運河之美。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姚依依 於鋒/文 樂濤/攝

來源:新華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