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去世後14億國民無比悲痛,不少人用文字、視頻的形式表達對袁老的追思與哀悼。其中大多數視頻都採用了一首經典的老歌,每每聽來都讓人潸然淚下。

這首歌,不賣關子,就是誕生於1941年至今傳唱不衰的華語經典——《送別》!

《送別》這首歌的由來一直都有爭議,普遍的說法是這是一首19世紀流行於美國的鄉村民謠,後經日本傳入我國,1941年李叔同(後來的弘一法師)重新填詞就成了現在這個版本。

也有人認爲這首歌是“出口轉內銷”,最早是流行於我國的民間小調,被西方人發現後改編爲教堂唱詩,後又經日本傳回了國內,1941年李叔同重新填詞。

各種說法不一,但有兩點可以肯定:這首歌誕生於1941年,歌曲風靡全國始於1983年的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被無數影迷譽爲最佳童年片的電影,一部可以吊打香港電影50年、臺灣電影100年的絕世佳作。《送別》是該片的插曲,由豐子愷演唱。

《城南舊事》上映後《送別》立刻火遍全國,從此成爲友人分離、戀人遠去等各種離別場景的最佳bgm。什麼《祝你一路順風》、《鳳凰花開的路口》,跟這首歌比真是差了太遠。

儘管《送別》在旋律上極盡剋制,感情上“哀而不傷”,情緒上平靜淡然,但由於李叔同的“妙筆生花”,每每聽來還是經常讓人潸然淚下,感動得一塌糊塗。

《送別》的歌詞一半寫景,一半寫人,全文只有100多個字,不着一字說傷感卻道盡了人生離別之苦,每次聽到這首歌,都不得不對李叔同先生的如椽大筆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首歌最絕的地方就在於,不管是飽經滄桑經歷頗豐的老人,還是充滿童真童趣無憂無慮的小孩子,都能不同程度地體會到歌曲的意境。大家的感覺都是類似的,但心境卻迥然不同。

20歲聽《送別》,長城古道山外山這些意境由聲入腦,大多經由“意會”感受到離別之殤;50歲聽《送別》,天涯海角長亭外宛如生命中的幻燈片,一幕幕真實的場景再次泛起,那種入骨感是未曾經歷的人無法體會到的。

真正聽懂這首歌的人,一生知己“半零落”,人生已是“送別多,歡聚少”,寂寥悲苦之餘也只能“一壺濁酒盡餘歡”。送完朋友、送完親人,他們也該跟自己的人生“道別”了。

到這首歌的人越來越多,“聽懂”的人越來越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