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0后”的我而言,端午节意味着爱国诗人屈原和他的《离骚》、是湖北秭归、汨罗江,是粽子、艾草、香囊...。在物质还不太丰富的年代,粽子等吃食可是家家户户在这个特殊节令,必须自己亲手采买原材料,全家齐动手,才能吃到嘴里的美食。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冰箱成为必备家电,冷冻包子、饺子、馄饨、汤圆、粽子等成为方便食品,随时随地可以购买、储存、享用,大家似乎对这些食品并不太在意了。

我们家自己包的粽子多为纯江米,偶尔会加一些小枣,而添加香肠、咸蛋黄等肉类的咸粽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陆陆续续有机会品尝。对于近年来南、北方人关于“甜”、“咸”粽子的讨论,我倒是一直秉持“兼蓄并收”的态度,直至今日,端午节的粽子必定是“甜”、“咸”二者兼顾。

妈妈切割粽子时更有窍门,不用刀、砧板,只用一根白色细线,一端咬在牙齿,另一端用手轻轻绕过粽子,就可以均匀分割成几等份,这样一家人就能同时分享不同口味的几种粽子。同样的办法也可以用于切割松花蛋等质地松软的食材,巧妇是让每个家庭幸福快乐的关键因素。

小时候的记忆中,端午这天除了粽子,应该还有雄黄酒。文学作品中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后现出真身,虽然没有机会喝,但直到现在对这种酒还是有些惧怕的。前几年通过某些媒体了解到,医生似乎并不建议喝这类酒,但无论如何,少喝酒、酒后不开车倒是“真”道理!

在小学阶段,端午节早晨,妈妈会用织毛衣剩下的各色毛线编织小囊袋,用以盛放一个刚刚煮熟、还温热的鸡蛋,让哥哥和我带到学校两节课后加餐。虽然当时并不知道缘由,但增加蛋白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还是有益的做法。

无论是屈原爱国护国、还是赛龙舟、吃粽子、挂香囊、插蒲艾等民俗,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给中国人留下的美好印记。“端午文化”也是中国人呈现给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让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吧!借用著名画家赵伟老师的作品,祝大家端午安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