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搖櫓晃扁舟,兩人撐篙水上漂。”圖爲莫高窟第323窟《搖櫓帆船》(初唐)。 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6月14日電 (記者 馮志軍)6月14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操舟弄潮最熱鬧、糉糕入口最香甜、互贈團扇最文藝、飲酒聞香最安逸、登高滑沙最痛快、佩戴彩繩最平安……敦煌研究院當日梳理發佈了“絲路重鎮”敦煌古代豐富多彩、雅趣十足的端午習俗。

“一把小扇在手,笑對仲夏酷暑。”圖爲莫高窟第468窟《執團扇女供養人》(中唐)。 敦煌研究院供圖

端午節,也叫重午節、端陽節、天中節、浴蘭令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據敦煌研究院介紹,古時端午,孩子們戴五彩繩喫糉糕,大人們喝雄黃酒插艾草,熱愛戶外的或水上弄舟、或登高滑沙,喜歡文墨的則飲茶制扇、思忖扇面兒上描一番怎樣的景色……節目良多,各得其樂。

在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舟船圖像。從公元六世紀至十三世紀,時間跨度近七百年,船的款式由簡入繁,多達十餘種。單是這些水上操舟畫面,就可以串起一部豐富有趣的舟船史。

6月13日,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舉辦滑沙比賽。 張曉亮 攝

“一塊糉糕香糯,共敘端午良辰。”古人也不例外,敦煌文獻開卷可見香甜彈牙的糉子。由於敦煌不產菰葉,亦不產可以包糉的竹葉。每年端午便把糯米先煮成熟飯,然後放在一個淺容器內攤平,還可撒些紅棗之類的配料,上面加以重壓,使其黏結成型,當地又稱糉糕。

“一把小扇在手,笑對仲夏酷暑。”在被風扇、空調霸佔後的夏天,團扇也好、紙扇也罷,彷彿都成了古物。賜扇相賀,是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官方儀禮。每到端午節前,衙府作坊忙於制扇,多是繪有圖畫的木柄紙扇。端午一早贈予僚屬,以示慰問,弘揚仁風。

“屋內有酒味,門戶有艾香。”古人認爲雄黃能殺百毒、闢百邪,佩帶則鬼神不近,入山林而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傷。雄黃酒因此成爲闢除疾癘的“端午定製”,並將雄黃酒塗在小孩額頭、耳根用以闢毒。

“一根五彩繩,百病隨雨走。”端午節的前一晚,大人會在孩子熟睡時,將五彩繩系在小孩的手腕和腳腕上。戴好之後不能隨意亂摘亂丟,要等到端午後的第一場大雨,摘下來扔進河裏隨雨水沖走纔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