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1歲“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去世:股市投資是一生的事業

6月14日,澎湃新聞記者從楊懷定家屬處獲悉,素有“中國第一股民”之稱的楊懷定於2021年6月13日凌晨去世,享年71歲。

楊百萬 東方網·縱相新聞官方微博 資料圖

楊懷定,就是資本市場上鼎鼎大名的“楊百萬”,他曾是中國股市的一個傳奇——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倉庫保管員,變成在股市呼風喚雨的超級大戶,甚至因此獲得了“中國第一股民”的稱號。他以第一批參與者的身份,見證了新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成爲直接受益者。

楊懷定在證券市場擁有許多“第一”:第一個從事大宗國庫券異地交易的個人,第一個到中國人民銀行諮詢證券的個人,第一個個人從保安公司聘請保鏢,第一個主動到稅務部門諮詢交稅政策,第一個聘請私人律師,第一個與證券公司對簿公堂,也是第一個作爲個人投資者被大學聘爲教授。

“證券市場看大勢賺大錢,看小勢賺小錢,看錯勢要賠錢。”“稀裏糊塗賺錢的人,一定會稀裏糊塗地賠錢。”“炒股要有平常心,漲時不貪婪,跌時不恐懼。”“做散戶的,要用心,要理智,不要做‘傻戶’。”“逃頂,晚一步不如早一步;抄底,早一步不如晚一步。”這些平民化的格言,成爲楊懷定投資生涯的經典。

可以說,楊懷定的傳奇折射着中國股民羣體的成長曆程。

第一桶金:國庫券成就第一個百萬

公開資料顯示,楊懷定,1950年生,祖籍江蘇鎮江,原是上海鐵合金廠職工。

33年前,38歲的楊懷定還在上海鐵合金廠工作,每天一杯清茶、一張報紙,守着工廠的倉庫。不過,骨子裏的不甘平淡註定讓楊懷定放棄那種安穩的生活。揣着兩萬元積蓄,他辭去公職開始了投資生涯。

1988年春,國庫券轉讓從7座城市開始試點,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開,還出現了異地差價。

楊懷定從工廠辭職,他很快發現全國8個試點國債交易城市的國庫券差價很大,而人民銀行禁止金融機構之間流通國庫券。由於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一些試點城市的銀行爲了週轉資金,會以低於面值(100元)的價格出售國庫券,從而不同城市之間國庫券出現套利空間。於是他想到國庫券異地買賣這條路子。

1988年4月21日,上海開放國庫券買賣。楊懷定一大早趕到網點,以開盤價104元買了兩萬元年利率15%的3年期國庫券,當天下午漲到112元。他趕緊賣掉,賺了800元,相當於在工廠工作時一年的工資。

自此以後,如法炮製,一發不可收拾。

複利效應之下,楊懷定兩個月就賺到10萬元。隨着試點從第一批7個城市擴大到第二批54個城市,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最遠去過新疆、黑龍江,每張國庫券各地之間的差價可以大到超過10元。

當時,越貧困的地方,當地的國庫券就越便宜。人們當時的金融意識也比較淡薄,國庫券發行阻礙重重,許多地方發行國庫券靠攤派,而買了國庫券的老百姓急於兌現,打八折拋售給銀行。銀行普遍缺資金,有些銀行國庫券業務的啓動資金只有十幾萬元,楊懷定帶着現金去買,當地銀行把他當救星。

楊懷定的本金快速膨脹,很快過了百萬元,就這樣,他憑藉倒賣國庫券贏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賺錢機會都沒放過

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後,楊懷定開始轉戰股市。

楊懷定大手筆買入的第一隻股票是電真空(現爲:雲賽智聯,600602),面值100元,此前最高漲到140多元,當時跌到91元,這是老股民們俗稱的“老八股”之一。

在買入之前,楊懷定觀察這隻股票一年多。當時股票分幾種,一是甲種,紅利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二是乙種,下保底上不封頂;三是非甲非乙,既保底又封頂。電真空是非甲非乙,規定最高紅利率15%,最低不低於銀行利息。

楊懷定第一次就買了3000股。算一算,如果每股一年能分15元紅利,就是4萬多元。

半年後股票開始暴漲,電真空股價漲到800元。楊懷定拋了股票後出門旅遊了一個月,因爲他知道,下跌也是要有一個過程的。

結果一直跌到1990年底,上海、深圳兩大證交所的成立,中國資本市場正式啓航,並從此進入轟轟烈烈大發展時代。

交易所開業第一天,電真空開盤報365.70元/股,最終收報384元/股,成交1160股,楊懷定一個人買進了500股。他因此賺得盆滿鉢滿,並躋身上海第一批大戶之列。

從1988年起辭職倒騰國庫券,到早期股市聞名遐邇的散戶大王,哪怕是車牌和房產交易,只要楊懷定手上一過就能賺上一筆。

早期騎自行車去炒股的楊懷定,1992年買了一輛夏利車,成爲上海少數擁有“Z”字牌照的私家車主。後來,他把“Z”字車牌賣了20萬元,買了輛7萬多元的小車,上的還是浙江牌照,這麼一倒騰又賺了13萬。

1993年,楊懷定以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的價格,買下了閘北兩套房子,後來以每平方米7000元的價格賣出。2002年,又用炒股獲利購買三室二廳新房,當初單價只有每平方米4900元,如今價格起碼翻了30倍。

楊懷定曾有一句炒股妙語:不做死多頭,不做死空頭,只做堅定的“滑頭”。如此善於運用資金的“滑頭”,被一些大學教授稱之爲“平民金融家”。

楊懷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自己第一桶金是靠念報紙念出來的,當年最多時,楊懷定訂了70多種報紙,還甚至把茅盾小說《子夜》當作股市入門“教科書”。2013年,楊懷定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現在不訂報紙,而是用iPad看報,“這個是我自己買的,每天看幾十個權威網站,找各種經濟、政治新聞很方便,加上看電視新聞,每天四五個小時下來,你要進行深度分析,不愁找不到股市機會。”

父子上陣自制“祕笈”

成名後的楊懷定經常受邀到全國各地講課作報告,在報刊發表文章。不過,他的投資策略早已不復當年激進,他和兒子共同打理着一家炒股工作室,過着低調而又平淡的生活。

股海沉浮數十載,與楊懷定同輩的股民大部分都退出股市,只有他還帶着下一代,每天在孜孜不倦看盤。

“投資者永遠是不成熟的。不經過幾輪熊市的洗禮,他們不會領略到股市投資的真諦。”楊懷定曾這樣說過,他希望和充滿潛力的中國股市一起成長,和數以億計的中國股民一起成熟,股市投資是他“一生的事業”。

學歷不高的楊懷定還出版了約五本書,其中《要做股市贏家》甚至獲評"2007年最佳商業圖書"。

在《要做股市贏家》一書的序言中,楊懷定寫道:"股市是沒有圍牆的社會財經大學,只有留級和重讀,永遠沒有畢業生。"

楊懷定一生感到最榮耀的,是2000年10月,他以一個普通個人投資者的身份,走上北京大學的講臺,爲MBA金融研究生講授證券市場的理念和實務。

楊懷定是市場的受益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在這個市場上,不僅賺了錢,而且找到了發揮才能、實現價值的用武之地。

不過,此後的日子裏,楊懷定逐漸淡出了公衆的視線。即使是2020年資本市場三十年之際,楊懷定也沒有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邀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