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有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底,江蘇共有1403.8萬兒童,其中困境兒童63.5萬人,留守兒童14.7萬人。雖然佔比只有5.6%,但對於個人來說,落到誰的頭上都是百分之百。從這個角度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個不少”地關愛保護好這些少年兒童,成爲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在連雲港海州區板浦鎮城北村,有一個村裏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名爲兒童“關愛之家”的地方!這裏佔地面積近300平方米,有3000餘冊藏書和5個功能室。三年來,每到週末和寒暑假,孩子們銀鈴般的歡聲笑語總會在此迴響。這個“家”,幫助孩子們快樂學習、茁壯成長,也爲關愛保護少年兒童做出了有益探索。日前,《聽·見小康》採訪組來到這裏進行探訪。(請聽文章開頭音頻↑↑↑)

口述 | 徐士晴

從連雲港海州區一路向南,穿過北海門,就到了被稱爲“鏡花緣小鎮”的千年古鎮板浦鎮。城北村位於鎮中心位置。回鄉任職的徐士晴創辦的兒童“關愛之家”,便設在村黨羣服務中心三樓。6月6日,星期天,“關愛之家”小課堂照常開課。端午節快到了,這周徐士晴爲孩子們準備的課程內容是趣味書法、端午詩詞賞析和布藝糉子製作。

徐士晴:我叫徐士晴,今年32歲,是連雲港市城北村的一名返鄉村幹部,也是城北村兒童“關愛之家”的負責人。2018年的時候我考回家鄉任職,就着手操辦了兒童“關愛之家”。三年來,這裏成了農村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另一個家。

2018年,海州區招聘大學生回村任職,徐士晴辭去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了這片熱土。看到村裏一些留守兒童得不到溫暖的陪伴,聽到鄉親們講述教育孩子的困難,徐士晴想起小時候渴望閱讀的自己,以及此前的支教經歷。

徐士晴:小時候我特別喜歡讀書,也特別喜歡畫畫,但是我們當時沒有這個條件。我小時候在農村,基本上能看到的就只有課本,如果哪個同學有課外書,會特別羨慕,特別想看。後來上大學了以後,我就開始週末的時候去給孩子們做義工,畢業以後我還去雲南支教了一年,接觸了很多留守兒童。

在做義工和支教老師時,孩子們渴望被關愛的眼神在徐士晴心裏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回到城北村後,正逢板浦鎮城北村黨總支計劃籌辦兒童“關愛之家”,徐士晴欣然擔起這份擔子。

徐士晴:剛開始的時候,老師只有我一個。但是我覺得這個事情特別有意義,我也就沒有放棄,就堅持做下去了。

徐士晴心中的兒童“關愛之家”不是一個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教學場所,而是重在素質教育——形式多樣的閱讀是“重頭戲”。

徐士晴:我們板浦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鏡花緣》這本書就是李汝珍在我們板浦鎮寫成的,我專門帶了孩子們去學習《鏡花緣》這本書。在寒暑假的時候,我們會帶着孩子們到李汝珍紀念館,進行小講解員的培訓,讓培訓合格的小朋友去做小志願者,對外進行講解。

徐士晴堅信,將閱讀和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融爲一體,從小就能培養孩子的文化自信。

徐士晴:我還會讓小朋友去把書中的一些故事演出來,比如嫦娥奔月、 桃園三結義,把它們演成舞臺劇的這種形式,這樣增加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在書籍的選擇上,我也比較注重傳統文化知識,我們帶孩子們讀了《聲律啓蒙》,因爲它是律動的嘛,我們又配了一個非洲鼓,拍着鼓打着節奏,帶他們去讀,孩子們覺得很好玩,就特別喜歡這本書。

除了閱讀課,徐士晴還精心安排了有關安全教育、愛國教育、手工課、書法等課程。每類課她都會想方設法做得豐富,讓孩子們的接受程度更高。通過兒童“關愛之家”這個平臺,徐士晴爲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機會。在她的鼓勵下,孩子們都更加陽光開朗了。

徐士晴:有的家長就和我反饋說,徐老師你這裏也沒有講學校的知識啊,怎麼我感覺我們家小孩學習更好了呢,更懂事了。後來我想了一下,我們這些孩子在這裏發現了自己的興趣,生活中就像照了光一樣,他做其他事情也更有勁了。農村的孩子不再像以前生活那麼單調。

徐士晴的兒童“關愛之家”不僅給孩子們上課,她還開設家長課堂,爲大人灌輸家庭教育的觀念。

徐士晴:過年的時候吧,在外地工作的家長都回來了,我就勸說家長儘量留在家鄉工作,陪伴孩子成長。後來,不少孩子的媽媽都選擇留下來了,媽媽在家以後整個氛圍就好很多。以前我們這兒的孩子中,有20多個都是“雙留守”(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編者注)的孩子,現在“雙留守”的孩子也就四五個了。

將兒童“關愛之家”的活動持續開展下去,要花費的心思可不少。尋找志願者老師就是其中一環。2019年,徐士晴聘請了當地退休的書法教師駱公輔爲孩子進行書法授課。現年已經83歲的駱老師又拉上老友徐老師,每週一起來給孩子進行無償的分組書法教學。

駱公輔:我叫駱公輔,我是板浦高級中學退休教師,我今年已經83歲了。我們都是老教師了,徐士晴她熱情地工作,我們也許是受她這種工作態度的影響,持之以恆參與少兒(兒童關愛)之家的工作。(通過)我和徐老師兩個(人)精心地輔導,這些小孩子進步很快,參加連雲港市一個書法比賽我們有6個同學獲獎了。

長期的書法學習,讓孩子們的心性提高了不少。除了固定的志願者老師外,徐士晴也積極尋找不同領域的人爲孩子開拓眼界。

徐士晴:有時候村裏會派我去(連雲港)市裏參加一些培訓,我就會借這種機會認識各行各業的人,請他們到我們村裏來給“關愛之家”的孩子上課。比如我們請過紅十字會的專家來給孩子們講一些急救知識,還請了醫生來給孩子跟家長講用藥安全。

三年過去,兒童“關愛之家”的活動越來越豐富。發展趨勢向好的城北村兒童“關愛之家”也日益受到重視。連雲港市婦聯在此植入“海生草”公益班項目,並給予了活動資金。爲了兒童“關愛之家”的可持續發展,徐士晴還申請運營了公益組織。

徐士晴:像我們兒童“關愛之家”這種公益性活動要長期開展下去的話,肯定得造血,有資金才能長期開展下去,我們就(順理成章)成立自己的社會組織,用社會組織的名義去申請項目,每年民政跟婦聯都會有一些公益項目外放,我們就承接這樣的項目,然後開辦活動。這樣我們活動中的物資,還有志願者經費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這樣也利於我們可持續發展。

這個名字裏有“晴”字的女村幹,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爲“鄉村太陽花”。一聲“徐老師”,是徐士晴心中最動聽的語言。寒來暑往,城北村兒童“關愛之家”在她的運維下已開展200餘場活動,服務100多位兒童。

徐士晴:回來的話都是想爲家鄉做點事,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孩子們感受親情、快樂成長,有一個溫馨的童年時光。

在江蘇,還有不少像板浦鎮城北村這樣的兒童“關愛之家”,爲城鄉社區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着遊戲、娛樂、教育、衛生、社會心理支持等服務。江蘇省今年還將強化兒童關愛保護服務,新建100個省級兒童“關愛之家”示範項目,促進困境和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海生草,不畏生存環境艱難,生命力驚人,是一種連雲港特有的海邊鹽鹼地植物。這些需要關愛的孩子們也是一株株海生草,沐浴着兒童“關愛之家”陽光的他們,正向陽生長,拔節生長。

徐士晴的小康心願:

(希望)我們農村的孩子都能有精彩豐富的童年,未來也都有無數種可能。

你也想說說自己的小康故事?

彆着急,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與我們分享

聯繫郵箱

[email protected]

欄目熱線

025-58681634

說出你我的故事

聽見小康的聲音

總指導:雙傳學 顧雷鳴

總策劃:李揚高坡

監製:任松筠 田梅

統籌:高偉朱威 韋偉

記者:虞越

攝像:滕升智

音頻剪輯:劉暢方達

視頻剪輯:劉暢方達

配音:董雙

檢校:金勇

標籤:

責編:劉豔元

來源:新華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