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 如今水泊去哪儿了

古典名著《水浒传》,把山东巨野、郓城一带的梁山泊,描绘得格外神秘浩淼,施耐庵老先生在水浒小说第十一回,借小旋风柴进推荐林冲上梁山落草时写道:

“林冲问:‘若得大官人如此周济,教小人安身立命。只不知投何处去?’柴进道:‘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

“方圆八百里”,这是一个何等大的水面啊!如果梁山水泊至今还在,那一定是一处中外闻名的旅游名胜。

那时的梁山泊的生态环境很不错,烟波浩渺,微风习习,岸边绿树成荫,水面鸥鹭翔集。芦荡起伏,荷花满望,渔舟唱晚。史载,宋代大文学家苏辙途经此地,觉得恍如侮辱江南,他在《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之一中倾情写道:

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江淮万里通。飞盖靓妆迎客笑,鲜鱼白酒醉船中。

可惜,这一切都在“沧海桑田”的变换中不复存在,著名的梁山水泊早在千百年前就销声匿迹了。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 如今水泊去哪儿了

有史料说,梁山泊,文献中也作梁山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主峰在梁山县城南约五华里处,海拔197.9米。其北是龟山、凤凰山、小安山、金山(东平湖湖心岛)和银山等。梁山泊北起聊城,也就是《水浒传》中的“东昌府”,东到泰山,西至河北大名府,南达荷泽(雷州)、巨野(水浒书中的“济州”),方圆数百里。

根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梁山的古名曾叫“良山”,后来因为西汉文帝次子梁孝王曾在此游猎,死后又葬于此山,遂用“梁”字代“良”,改为“梁山”。

如今,梁山泊的浩瀚水面已经干涸,横跨东平、梁山、汶上三县的东平湖和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均为古梁山泊的遗址。

史料记载,北宋以后,华夏母亲河----黄河的河水多次自滑州一带决入曹州、濮州、济州三地,巨野泽西南上游因受黄河泥沙淤积,湖区逐年向北部下游相对低洼处移动。公元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由于巨野泽南岸淤高,洪水遂北移蓄积于巨野泽北岸的梁山地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梁山泊。

公元1019年、1077年,黄河两次河决,洪水均由澶、滑二州东注梁山泊,使这里的湖面更加扩展。《水浒传》中所称的“八百里梁山泊”正是北宋中后期梁山泊水面扩展到极致时,其浩淼无边的壮观景象的反映。

据说在公元1077年至1180年这几年间,梁山泊已经成为黄河必经之地,因此水源充足昌盛,这才留下了“梁山泊八百里水”之说。《水浒传》描写:“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形容绝不是臆想夸张。当时,这片水泊成就了无数百姓的渔猎生活。水浒小说中的阮氏三兄弟中的阮小五曾唱到:“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可见,在梁山泊打渔完全可以养家糊口。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 如今水泊去哪儿了

还有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的《过梁山泊》诗句“巨浪渺无际,斋船撑曰难”,也与《水浒传》的描写十分吻合。

《水浒》书中,写到豹子头林冲在旱地忽律引导下,乘小船初次上梁山山寨时,有一段精彩描写:“没多时,只见对过芦苇泊里三五个小喽罗,摇着一只快船过来,径到水亭下。朱贵当时引了林冲,取了刀仗行李下船。小喽罗把船摇开,望泊子里去奔金沙滩来。

林冲看时,见那八百里梁山水泊,果然是个陷人去处!但见:

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乱芦攒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层剑戟。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阻当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鹅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枪森森似雨。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

当时小喽罗把船摇到金沙滩岸边,朱贵同林冲上了岸,小喽罗背了包裹,拿了刀杖,两个好汉上山寨来。那几个小喽罗,自把船摇到小港里去了···。”

在小说《水浒传》结局的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一节,写到宋徽宗皇帝梦中被梁山好汉戴宗引去见宋江,书中这次描绘了梁山泊秋色:

“上皇乘马而行,但见如云似雾,耳闻风雨之声,到一个去处。但见:漫漫烟水,隐隐云山。不观日月光明,只见水天一色。红瑟瑟满目蓼花,绿依依一洲芦叶。双双鸿雁,哀鸣在沙渚矶头;对对鸳鸯,倦宿在败荷汀畔。霜枫簇簇,似离人点染泪波;风柳疏疏,如怨妇蹙颦眉黛。淡月寒星长夜景,凉风冷露九秋天。”

这秋天梁山泊的景色很令人惆怅,当然与书中的故事情节有关,因此写得比较悲凉。

还有史料说,北宋时期的梁山泊,南到今巨野县城北10公里处,东南到嘉祥梁宝寺一带,东到梁山以东10公里处,北到梁山以北35公里的斑鸠店一带,西到今黄河,方圆(周长)约200公里,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左右。如果不是山水如此壮观险要,梁山好汉也不会哨聚于此,宋江在幽会名妓李师师时,也不敢有“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的底气。

从梁山泊形成的历史来看,它水的面积大小与黄河注入的水量密切相关。1128年,南宋将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扒开黄河大堤,酿成黄河大改道,河水由泗入淮。黄河水道的向南徙移,造成梁山泊水源匮乏,致湖面开始萎缩。

再后来,梁山泊周围露出大片浅滩,而且土质肥沃,当地百姓弃渔耕田其上。1180年左右,南侵的金朝兵马开始在这一带屯垦,曾有人建议,人工引黄河水注入梁山泊,防止湖水干涸,但此时湖底已经大为淤高,此建议终未实施。

元朝末年,黄河在今曹县一带又发生决口,水势北侵安山,使金代以来垦辟成田的湖床又一度变成泽国,但时间比较短暂,水退陆还。

有研究者认为,梁山泊水面消失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不断进入水泊。泥沙逐年淤积,填平了泊底,造成地势高于黄河,致使黄河改道而行。在黄河改道后,梁山泊并没有立刻消失,水泊风景还存十之二三。元代人陆友仁的诗词可以佐证:“我尝舟过梁山泊,春水方生何渺漠。”这或足以说明,在元代有关“水浒好汉”内容的杂剧登台演出和《水浒传》小说形成之时,梁山泊一带的自然景观,仍还可以作为创作的实际背景来介绍。

有史料说,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梁山泊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后来,湖面退离梁山而被更名为“积水湖”。因为它位于安民山下,所以又称“安山湖”。

明代中叶特别是1546年以后,黄河下游多支分流的自然布局悄然终结,北岸人工高筑堤防,防止河水北决,造成梁山泊来水彻底断绝,沿湖居民复将其垦为农田,湖水日益减少,至清康熙初年完全淤平。

从此,水泊梁山周围尽成陆地。明末清初的史地学家顾炎武,曾赴实地考察,他在著述中写道:“予行山东巨野、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

可见,这时期的梁山泊已经完全变成陆地了。但梁山附近的东平湖却岿然而存,以至现今一些人误把这片东平湖当成了当年的梁山泊来旅游观光。

大自然神秘运动造就的梁山水泊,又被大自然的无情变迁吞没了。但它在《水浒》小说中、在人们的记忆和口口相传的历史中会是永存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