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貴州畢節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的通村公路。這是一個苗族村寨,背靠大山,風光優美,但交通十分不便,隨着通村公路建設,成了一個旅遊景點。視覺中國供圖

走進貴州省興仁市鯉魚村的“金鯢山莊”,魚塘附近瀰漫着淡淡的魚腥味兒,10多萬斤黑色鱘魚在池子裏懶洋洋地遊動。鱘魚對氧氣的需求量高,魚塘上方,水泵不停地將新鮮的水揚入魚塘,增氧機晝夜不停。

老闆謝劍對“電”格外敏感:“只要停電半小時開外,我這池子魚就全翻白肚了。”那意味着大約300萬元的損失。這家養殖公司還帶動周邊農戶養了千餘條娃娃魚,價值200多萬元。這種兩棲動物喜陰涼,氣溫超過25攝氏度就會生病,空調也必不可少。

7臺增氧機、16臺水泵和兩臺空調爲這些生物提供了相對舒適的生活環境——這些都離不開穩定的電力。住在這裏的客人也需要舒適的環境:16間客房裏,空調、電暖桌、電磁爐一應俱全。

謝劍開了10年金鯢山莊,供電所專門幫他改造了電線,區分生產用電與生活用電;更重要的是,每次停電都會提前兩三天通知他。鯉魚村在2014年迎來電網改造升級,當地供電所爲這家山莊安裝了變壓器,用電更爲穩定。

謝劍預備了一臺柴油發電機,平時備着一桶40升的柴油,以防萬一。遇到停電時,一臺柴油發電機顯然不夠用,屯腳鎮供電所借給他兩臺柴油發電機,還幫忙把電路接好。供電所一位負責人對謝劍說,如果還不夠用,就把應急發電車開來。

謝劍買來停電報警裝置,如果魚塘停電,他的手機會立馬接到通知。他還安裝了雙份的供氧機和電路。

儘管工作做得嚴密,還是會有意外發生。

上個月,謝劍不小心開錯了開關,導致電線短路,10個池子都停電了。那時已是晚上,供電所員工早就下班了。10個池子裏養的鱘魚不少於6萬斤,價值180多萬元。

謝劍慌忙給楊再名打電話——這個鯉魚村的小夥子是供電所員工,他家距離金鯢山莊只有幾百米。小楊答應馬上趕來。謝劍擔心,如果需要上電線杆作業,那就意味着要走正常的報備流程,等供電所所長再派人過來,1個小時就過去了,到時就是欲哭無淚。

小楊氣喘吁吁地趕來,立刻爬上梯子查看情況。沒過太久,電線接通,鱘魚保住了。

32歲的楊再名在供電所工作了10年,早已習慣了在下班時間接到電力搶修電話。他家裏常備着空氣開關、夾鉗、螺絲刀、安全帽等工具,有時半夜也會接到求助電話。平時村裏的留守老人需要換燈泡,也喜歡找他幫忙。

工作這10年來,小楊看着這個昔日的貧困村越來越漂亮:以前他得騎着摩托車挨家挨戶抄電錶,趕上下雨天,土路泥濘溼滑,他得走路抄完3000戶電錶;現在電錶集中了,在電腦前就能完成這些工作。這些年來,村裏的變壓器也越來越多。2016年以來,南方電網公司投資300多萬元爲鯉魚村改造電網,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892千米,新安裝了7臺變壓器。

鯉魚村是個擁有5000多名村民的大村,村黨委書記楊建平說,以前村裏電壓很低,傍晚做飯時尤其惱火,米飯要蒸半個多小時才熟——電壓正常的話,20分鐘就足夠了。很多村民習慣了“錯峯做飯”,下午4時做好飯,扣起來保溫。

楊建平記得,幾年前,十幾個人聚在一名村幹部家喫飯,當時他們得用發電機來保證既取暖又做飯。

如今,楊建平注意到,村民家裏的電視機、電動車等用電設備越來越多,還有不少村民買了小型打米機,把自家的稻子加工成大米,“以前想都不敢想”。

楊建平家對面是一家電器商店,店老闆告訴他,去年冬天電磁爐、電暖器賣得格外多,因爲“電好用了嘛”。以前電磁爐的最大功率是2200瓦,現在還有村民買來3200瓦的電磁爐做飯。

這裏的夜晚也比以往更亮堂。楊建平說,除了村裏的路燈,近年很多村民在家門口裝了路燈。

謝劍打算繼續擴大市場,他不久前跟香港一家公司簽訂了供銷合同,出產的鱘魚、娃娃魚將供給港澳。也就是說,金鯢山莊還將有更多的增氧機、水泵投入工作。

2016年,國家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啓動後,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爲此投資約289億元,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8%,農村電網綜合電壓合格率達98.8%——這意味着,貴州許許多多村莊實現了“用電自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實習生 陳應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6月15日 03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