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館內,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舉行軍事體能比賽。幹練短髮、臉龐清秀、身材嬌小,42歲的李睿看起來不是周圍人的對手。但結果出乎意料,李睿獲得了游泳比賽女子組冠軍。

其實,李睿已連續2年獲得軍事體能比賽3000米跑女子組冠軍,軍事體能成績更是達到“特三級”標準。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名運動場上的“鏗鏘玫瑰”,還是該院的一名聯合作戰領域科研專家。

在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指揮員培訓班的課堂上,記者看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副教授李睿神情自若又揮灑自如,在衆多將校軍官面前析事明理。精彩的內容,不禁讓人感嘆:巾幗不讓鬚眉!

自2014年第一次走上講臺,李睿就把攀登聯合作戰某領域高地定爲拼搏目標。她先後8次斬獲大學優質理論課教學獎和科研成果獎,拿下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和學院教學能力比武一等獎,教學科研成果填補了該領域多項空白。

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副教授李睿(左三)在與學員討論問題。作者提供

“哪有什麼制勝法寶,不過是精心準備”

舉目皆書。

李睿的辦公室雖簡陋,書卻格外多。她涉獵廣泛,古今中外作戰理論書籍,都在她的閱讀範圍之列。“學員是本厚厚的‘書’,要想上好課,教員就必須是更厚的書。”李睿說。

書是授課的資本。2013年,李睿完成國防大學博士後流動站研究工作,走上最高學府的教研崗位。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從此“沉浸”在聯合作戰某領域理論與教學之中。

7年過去,李睿還清晰記得自己的第一堂課——

那是該領域作戰某一專題。當時,對於該領域在聯合作戰中的運用,還處於探索階段,國防大學在教學改革中剛剛起步。

得知登臺授課的是一名35歲的女教員時,一名學員找到教學組組長:“我們在作戰指揮崗位上摸爬滾打了十幾年,讓一名年輕女軍官給我們上課,能行嗎?”

在一片質疑的目光中,李睿走上講臺。她緊緊抓住專題的最新動態,以戰例和數據爲支撐,提出一系列“對抗性”新觀點、新方法,讓學員們耳目一新。對學員的提問,她對答如流。

沒想到,這第一堂課獲得當年國防大學優質理論課教學獎。一同獲獎者,都是有着豐富教學經驗的資深教授。

初露鋒芒後,李睿在各類講臺上大顯身手。2016年,國防大學舉辦了一場持續9個月的教學大比武。在高手雲集的賽場,李睿一舉拿下教研部比武冠軍,這個結果令很多人始料未及。

“李睿的授課不僅角度新穎、資料翔實,而且能夠把嚴肅枯燥的作戰課講出精彩和韻味。”一名評委說道。

當被問及教學的“制勝法寶”時,李睿坦然一笑:“哪有什麼制勝法寶,不過是精心準備。”

每次教學之前,李睿都要提前來到學員隊,跟學員們一一見面,瞭解掌握他們的知識儲備和現實關注。對每名學員的知識結構、基本履歷、專業優長、性格特點等情況,她都要詳細瞭解。在此基礎上,李睿有針對性地聚焦重點難點,進一步調整教學重點、優化教學內容、設計研討問題。

“她的課就像是專門爲我們設計的,貼近一線部隊訓練、貼近實戰,過癮、解渴!”學員們紛紛叫好。

其實,每期指揮員班都有百餘名學員。作爲聯合作戰某領域作戰理論與想定教學主責教員,李睿在課前課後全部走訪到人,無一遺漏。她手裏的學員名單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標註。每個班次下來,她都能積累2本厚厚的教學筆記。“瞭解學員需要什麼,才能更好地教他們。”李睿說。

“在聯合作戰領域,女性也頂半邊天”

“軍官的培養,是最艱鉅的戰爭準備。”劉伯承元帥的這句名言,李睿一直銘記在心。

李睿的教學內容是聯合作戰理論,普遍被專家視爲軍事領域的“硬骨頭”;同時,李睿的教學對象是全軍聯合作戰指揮員,他們大多是來自一線部隊的將校軍官。

面對這種情況,身爲女性的李睿從事聯合作戰理論研究,並不被人看好。外表看似柔弱的李睿,身上有一股倔勁兒。

2018年,國防大學拉開教學改革帷幕,全力推開“學講研練考”教學模式。剛開始,有的教研人員沒從過去的慣性思維中擺脫出來,不願改、不想改、不會改的心理普遍存在。

爲了推進教學模式改革,聯合作戰學院決心以部分示範課爲牽引,趟出一條路子來。在聽完李睿一堂指揮員班理論課的試講後,學院領導問她:“你願不願意試一試,打造一堂示範課,爲其他理論課提供一個模板?”

李睿陷入沉思。這是一個“燙手山芋”。如果接下來,意味着要在很短時間內打造一堂具有標杆意義的新課,難度可想而知。

但李睿明白,未來聯合作戰對指揮員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養的學員能否在未來戰場打贏,纔是檢驗教學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李睿受領了任務。她從零開始,緊緊圍繞滿足學員的崗位任職需要,重新設計課題結構、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方法手段。經過一個多月努力,她創新提出了“基於‘學講研練考’一體設計的理論精講方法”。

不久後,學院舉辦教學模式創新運用觀摩交流活動,李睿的教學法產生了良好的輻射效應。一名教員對她說:“聽了你的課,第一次感受到方法的邏輯之美,很受啓發。”

“在國防大學,課比天大,出手務求精品。”李睿至今記得,她剛到國防大學做博士後時老師對她說的這句話。

2017年,爲適應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需要,聯合作戰學院首次開辦聯合崗位資格培訓班,李睿承擔了該班次相關教學任務。

新的挑戰迎面而來。從年齡結構看,這些學員多爲“80後”“90後”,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更喜歡研討和質疑。在理論課精講之後,李睿決定在教學中加大討論課比重,引導學員圍繞現實重難點問題進行研討。

“這些年輕的學員,都是未來我軍聯合作戰的指揮員!”李睿感慨道。目送着一批批優秀軍官走出國防大學校門,她爲自己全力以赴上好每一堂課感到開心。

“給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

在李睿的抽屜裏,放着一疊車票——那是從北京到石家莊的火車票。

由於聯合作戰學院是異地辦學,李睿每年要往返兩地20多次,每次教學時間均在半個月以上。愛人工作也忙,她只好將孩子託付給父母照顧。

“這些年,我錯過了孩子成長中很多重要時刻,想起來很對不起孩子和家人。”但讓李睿欣慰的是,她傾注了大量心血的聯合崗位資格培訓班,已經爲戰區聯合崗位培養了千餘名參謀人才。

在日復一日默默地學術積累、教書育人過程中,李睿務實的性格已完全融化在書桌與課堂之間。

“給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李睿心中的第一支火炬,來自她的父親。

李睿出生在古都開封。父親是一名軍人,她自幼受“楊門女將”“木蘭從軍”等故事耳濡目染,一直夢想成爲馳騁疆場、保家衛國的“穆桂英”“花木蘭”。

作爲家中“獨苗”,李睿多才多藝,學習成績更是名列前茅。老師們希望她從事藝術,母親希望她報考醫學,畢業後找一份安穩輕鬆的工作。

不過,李睿心裏已經拿定了主意。1997年夏天,她毅然報考軍校,並相繼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聯合作戰這樣一個‘高端’科研領域,沒有幾把硬刷子,沒有真本事,早就被淘汰了。”爲此,李睿付出了全部努力。她恨不得將時間掰成兩半,加班加點成了工作中的常態。

李睿是訓練、教學和科研上的突擊手,爭任務,不爭名利。每當年終表彰時,她總是謙讓。在申報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時,李睿符合條件,卻主動讓給了教研室其他同志。

“比起老一輩,我們現在的待遇太好了,不應再向組織講條件、要待遇,要把精力用在教戰研戰、備戰打仗上。”李睿說。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今年年初,李睿榮膺“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對此,她說:“榮譽已屬於過去,三尺講臺纔是我的戰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