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觀大健康

作者:孫文青

雖然“國產替代”的大趨勢讓中國公司已經在支架這個領域打敗外資企業,拿回來了七成的市場份額。但前面的兩座大山——微創醫療和樂普醫療,如何翻過去,目前藍帆醫療還並沒有找到特別好的辦法。

6月11日,針對日前藍帆醫療副總裁兼心腦血管事業部總經理楊帆辭職一消息,藍帆醫療相關負責人向經觀大健康記者回應稱,心腦血管業務在年初就已逐步交由副總裁於蘇華負責。

公開信息顯示,去年1月,楊帆全面接管藍帆醫療心腦血管事業部的運營管理工作,也就是新加坡柏盛國際集團,此前他在該公司工作多年,參與了諸多戰略決策的制定和實施。而就在今年2月,柏盛國際大中華區副總裁錢克強也任期未滿宣佈辭職。半年時間內,兩位核心管理層先後離職,引發了外界的關注。

對於兩次人事變動,藍帆醫療皆在公告中說明“基於個人原因”。此次,上述公司負責人向經觀大健康補充說明稱,“由於公司內部早已做出人事安排,因此公司的業務銜接順暢,沒有任何影響。”公司內部對於心腦血管業務的既定戰略不變。

行業的認知則是藍帆醫療從醫用手套“跨界”心血管醫療器械受阻,去年的財報顯示,該業務營收爲9.86億元,同比下降了43%。核心原因是在去年第一批心臟支架集採中,藍帆醫療降價幅度遠超其他國產品牌,它本來希望藉此搶佔更多的地盤。但從中標數量來說,還不到整體的10%,這也被認爲兩個高管離職的直接誘因之一。

楊帆在接手心血管業務時曾提到過公司的思考邏輯。“當一條賽道中的某一品牌產品在全球市場份額達到兩成時,其在本領域的發展,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空間都會開始放緩。”這也是爲什麼在醫用手套領域已經做到頭部時,藍帆醫療還要“冒險”跨到一個跟主業並不相干的領域。

顯而易見,這條路並不好走,雖然“國產替代”的大趨勢讓中國公司已經在支架這個領域打敗外資企業,拿回來了七成的市場份額。但前面的兩座大山——微創醫療和樂普醫療,如何翻過去,目前藍帆醫療還並沒有找到特別好的辦法。

疫情和集採“雙殺”

藍帆醫療開啓心血管業務是通過該行業通用的方式——併購來完成的。樂普醫療在過去十年時間內,併購次數超過30次。2017年,藍帆醫療用50億元跨國併購了全球第四大心血管支架企業——新加坡柏盛國際。

在此之前,藍帆醫療的主業——醫用手套業務已經“平穩”多年,營收規模常年維持在15億元左右,與直接競爭對手——最近因管理層大規模套現而被引發投資者謾罵的英科醫療不相上下。醫用手套屬於低值耗材業務,可擴展性差,除去去年疫情的特殊情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被行業和資本圈重視。

雖然公司並沒有向外詳細地解釋爲什麼選擇了心血管領域,且採用了複雜度極高的跨國併購方式。但在併購完成之後不久,業績就有了明顯提高,在2019年突破30億元,心腦血管業務扛起了將近一半的營收。從市值上看,也從併購前的60億元左右飆升到如今超過200億元的水平。

實際上,藍帆醫療用於整合的時間並不久,在併購前的2017年,柏盛國際在2015年和2016年對應的營收分別爲14.6億元和16.3億元。到2019年,藍帆醫療在該塊業務上便取得了17億元營收,與此前規模保持了同步。

不過去年一下子“暴露”了整合的成色。收入同比下降43%,即便排除疫情因素,它在國內市場也無法跟包括微創醫療、樂普醫療等直接競對相比。藍帆醫療在財報中解釋稱,主要受到兩方面影響。一是全球疫情爆發以後,手術無法正常進行,手術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個衝擊則來自於國內冠脈支架集採。

此輪集採中,藍帆醫療付出的代價遠比其他國產器械企業大得多。國金證券研報顯示,藍帆醫療的冠脈支架產品報出了該輪集採中最低價——469元,這款產品此前的掛網價爲13300元,降幅僅次於外企美敦力。而樂普醫療、微創醫療基本是從8000元左右的原價下降到了500元左右。

藍帆醫療相當於在集採上花了最大的資源,但並沒有因此得到理想的市場份額。首年的意向採購量爲107萬個(佔全國使用量的80%),微創醫療拿下了最多的採購量,佔比高達24.2%,藍帆醫療僅佔9.37%。

此前,該公司曾對外稱佔據國內21%的市場份額,僅次於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藍帆醫療2019年財報顯示,支架產品總的銷量爲39萬條。藍帆醫療除了中標集採的一款支架產品之外,國內就只剩下一款獲批支架。單純從銷售量上去看,藍帆醫療中標集採的這款核心產品只能貢獻過往銷售量的25%左右。

中標之後,藍帆醫療管理層並沒有對該結果做出過多評價,只是提到,將銷售網絡點位增加到了2200餘家醫院,之前它只覆蓋了1200多家,落後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200到300家。但實際情況是,競爭對手也因爲集採覆蓋了同樣量級的渠道數量。

此時體現出了競對的整體優勢。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都有四款獲批產品,微創醫療在集採中標兩款,樂普醫療中標一款,兩家公司至少還有兩款以上的產品不受集採價格限制,從而可以平衡收入和利潤。所以從業績上看,藍帆醫療的下跌最爲明顯。

底子太薄

藍帆醫療目前手頭上能做的事並不多。在上述藍帆醫療相關負責人提供給經觀大健康記者的回覆中稱,按照預期,今年能夠通過手套等防護業務的高景氣度,突破百億元營收大關,而這部分營收很大程度上將用來反哺高值耗材業務。

柏盛國際此前因爲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影響力,國際化一直是藍帆醫療重要的賣點之

一。按照目前的業務拆解,其心臟支架系列產品海外銷售收入超過50%。

但近些年海外市場的行業“寡頭效應”十分明顯,尤其是在國內“國產替代”的趨勢之下,包括美敦力在內的國際器械巨頭都把重心移到過了國際市場上。實際上,綜合實力更強的微創醫療和樂普醫療在國際化上的佈局都不太多,它們更多的資源還是投向國內市場,基本沒有在海外市場與美敦力等巨頭硬打。

藍帆醫療此前的海外市場資源也在不斷“消耗”,僅僅在心腦血管業務上上,柏盛國際與美敦力的差距由2014年的50億元拉大到了現在的近100億元。藍帆醫療並沒有對外公佈在海外市場的策略,只是提到公司對於國內和國際業務同樣重視。

集採喫的“虧”太明顯,藍帆醫療在產品端太薄弱,導致某項政策變動對業績的影響過於大。從去年開始,藍帆醫療開始補齊。它在上海落地了研發中心,規劃包括神經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瓣膜等新產品的落地和海外引進。截至目前,它已經在全球擁有8個研發中心。

2020年,它又在海外併購了一家名爲“NVT”的介入主動瓣膜公司,進入另一個百億美元級別的大賽道。公開資料顯示,目前NVT已有兩款主動瓣膜獲得歐盟CE認證,並且未來也將進入中國市場。

但競爭也是肉眼可見得激烈。隨着沛嘉醫療成爲第四個拿到獲批的國內廠商,目前國內市場已經有啓明醫療、傑成醫療和微創醫療三家國內公司,以及外資企業愛德華拿到了獲批。並沒有任何一家在技術上可以碾壓對手,且作爲第一家國產獲批的啓明醫療率先在價格上作出讓步,幾乎是每年下調一次價格,率先發起價格戰。而包括藍帆醫療在內的9家公司還處於試驗、早期研發階段。

不過這些業務都無法快速地帶來收入,至少在最近幾年內,藍帆醫療依然要通過醫用手套業務“輸血”到其他業務上,來儘快完成佈局。

兩家直接競對“家底”很厚,藍帆醫療“跨界”進來,剛剛起步,就接連面對疫情和集採兩個關卡。且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都是“投資高手”,從去年開始便加速了在資本市場上的動作,這對於藍帆醫療來說,都不算好消息。經觀大健康記者會持續關注這個闖入者,是否能成爲醫療器械領域的“第三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