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到高原,也是第一次跟随“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与首都30余名医疗专家奔赴青海果洛州参加报道,活动虽只有短短四天,只跟随采访甘德、达日两县筛查点,但许多画面与瞬间,虽是点滴碎片,却足以在时间的沙滩上历经风雨,在一次次记忆浪潮涌来时,完整与丰富我的人生。

这份完整,归根到底是出于一份感动。

首先感动的是人。在我所在的小组,不论大家是否第一次上高原,所有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难受是情理之中,抱怨也是人之常情,但只要一进入工作状态,大家就把个人得失抛在身后。尤其是我跟随的妇科组四名大夫,面对现场等待的众多患者,刚到筛查点的第一个上午几个人就异口同声表示:为能多看几个患者,省去午饭时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游珂大夫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想提高工作效率靠的不是氧气瓶,而是看见还有那么多患者在等着我们。”

第一天妇科组收工的时间是晚上八点,难得休息的间歇摘下口罩时,几名大夫的嘴唇都已发紫,身体摇晃,坐下来喝口水已是很大的满足。几名大夫也会因工作产生些小口角,原因却是催促彼此快一些,再快一些。我现在仍清晰记得身材瘦小的民航总医院杜晓鹤大夫摘下口罩时惨白的脸庞与深紫的嘴唇,但戴上口罩后那坚定的眼神与匆匆的脚步。

杜晓鹤大夫(图左)与时晓大夫(图右)(组委会供图)

医者仁心,说到底就是不放弃每一个病人,但可以放弃自己。如果之前我对医生群体有什么误解或不了解,那么这次活动我所见到的每一位大夫都在让这个职业的色彩与人性的光芒,变得亮一点,再亮一点,刺得我屡屡想流泪。

第二份感动来自当地百姓。从人群中穿过时,他们看你的眼神直勾勾的,有些让人不适应。但你再细看他们干净的眼白与羞涩的表情,就明白这种耿直源自单纯与质朴,而非闪烁其词的喜悦与另有心机的关切。

让我难忘的一个画面是在青海果洛州甘德县的下午,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来做妇科检查。女孩是姐姐,男孩是弟弟,据说男孩也刚刚做了先心病筛查。妈妈单独进了检查室,只能把两个孩子留在门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恳求工作人员帮着看一下。

妈妈刚走,弟弟就哭,就闹,就跑,姐姐去追,去抓,去哄。工作人员一起帮忙,好不容易才把弟弟按在椅子上。工作人员递来一个面包,姐姐用牙去咬开包装,弟弟终于吃到了,笑,姐姐也笑。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没坐一会儿弟弟又哭,鼻涕直流,还出了鼻血。姐姐没有纸,表情着急,旁边一个等待检查的年轻女性赶快从自己兜里掏出一张,姐姐接过,对她说了句什么,然后帮弟弟擦。擦干净后,姐姐笑得更开心了,开始用双手摩挲弟弟的脸颊,安慰他,弟弟终于又笑了。姐姐说的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猜应该是:妈妈在里面,很快就出来了。

没多久,妈妈真的出来了,赶紧整理好袍子,一手把弟弟背在身上,一手拎着姐姐。妈妈看着年纪不大,隔着口罩也能看见她的眼睛在笑。

“谢谢!”她再次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医务人员和周边人说。

这诊室外小小一段插曲,将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出于本能的亲情纽带与陌生人之间小而确切的善,在寻常而无需刻意营造气氛的环境中自然流露,令我这个来自城市的旁观者,感到心尖那已渐厚的麻木与冷漠“胼胝”,忽然触到了些什么。

第三种感动来自自然。天之蓝,云之洁,山之青,水之澈,草之翠,缀以苍鹰黑牛,红墙金瓦,黄花璧人,不到青海不知天地之博大,悠然之下,有一种令人平静的神性。

第四种感动来自进步的力量。我采访过的本地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都不止一次提到,近年来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自愿前来检查的人数也可以看出,健康意识的提高就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佐证。

一个朋友看到我朋友圈的照片说,许多年前来这里时还是荒原,真想不到现在已经有这么多民房了。身在大城市已感受不到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感,但在边远及基层地区,这种速度带给人的耳目一新感,让人不得不感慨国家的力量。我们听过的许多政策与目标,来到这里才发现是切实存在并不断推进着的。

诚然,现实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未来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有人在行走着、行动着、行进着。在这充斥着焦虑与沮丧的年代,小到一个人,中到一个组织,大到一个国家,总还有这样一个乃至一群身影在切实工作着,奉献着,便远胜一切口号与千言万语。

达日县城这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青山绿水间的壮美,高速发展间的苦乐与成果,构成了这份感动的一切。许多年后回想起来,我亦相信这会是人生中扎实而生动的一课。

2021.6.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