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一头在高速公路上狂奔的大象。

1993年,它只有1000万,却号称要开航空公司。

2017年,它的总资产规模达到1.2万亿元,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排第2,第1名是华为。

它的创始人曾放出豪言:到2025年,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名。

如今,它正在破产重整,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企业破产案件。

从1000万元到1万亿元,它用了25年;从巅峰跌落谷底,它只用了两年。

它叫海航。

1

巨债浮出水面

海航欠下的债务,比所有人猜测的都可能要多一点。

十天前的6月4日,宣布破产重整后的海航集团召开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这场线上召开的会议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6.74万名债权人提出的债权要求总额达到:

1.2万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此前外界传言的“7000亿”。在这1.2万亿中,已确认债权约4057亿元,不予确认债权3535亿元,暂缓确认债权1565亿元。

已确认的加上暂缓确认的债权,已经超过了海南省2020年的GDP。对如今的海航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按清算组的说法:

(海航)321家公司实质上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偿债资源缺口巨大。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海航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大的资金缺口。公众上一次看到海航集团的债务,还是在2019年上半年,当时的财务报告显示,海航集团待偿的债务高达7067.26亿。

但根据上市公司海航控股的财报,2020年,海航控股的净亏损就达到640亿元,创下了A股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一公司年度亏损纪录。

自从2017年末爆发流动性风险以来,海航已是一波三折。经历自救、海南省政府协助之后,海航依旧在半年前迎来了破产重整的命运。

债务盘点清楚后,对海航来说,能否重整成功,希望全在最后的战略投资者身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海航集团的破产重整,是建国以来涉及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例。在此之前,全国仅有76家上市公司完成过破产程序。

光关联公司就有400多家的海航,足以吓退一大批接盘侠。若最终无人接盘,海航又无法与债权人取得一致,“破产重组”就会变成“破产清算”。

根据目前的消息,复星系、均瑶系、京东、中国平安、中国国航等都有意介入海航的重整。

到底谁能吞下海航这条巨鲸?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海航的风险就得不到解除。

2

资本版图大起底

上万亿的债务下,是一个怎样庞大的躯壳?

搞清楚海航的资本版图到底有多大,是接盘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海航曾是世界的海航。最巅峰的时候,海航集团旗下有七大产业板块,业务范围涵盖航空、旅游、金融、物流传媒等多个领域,全球员工一度超过40万。

而如今,随着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公告的发布,海航这艘大船的内部脉络开始呈现在人们眼前。

官方的工作组进驻后,在审计机构的帮助下,他们对整个海航系进行了全面调查。在三四个月的努力之后,海航完整的股权关系被树状图串了起来,用内部人士的话来说:

每一张都近三米,堪比“清明上河图”。

这张巨大的图开始缓缓展开。审计结果显示,海航集团有2300家公司,而其中90%是壳公司,实际运行的公司只有200家。

这一次宣布破产重整的首批60家公司,就是这200多家公司的一部分。

在这些公司中,也不乏优质的资产。

海航手上掌握着不少稀缺的航空牌照。市值观察曾对此做过梳理,海航航空主业经营着境内12张、境外2张客运牌照,4张货运牌照,3家公务机牌照。

截至2020年底,海航共运营着668架商用飞机,132架通航飞机,客运航线数量超过1500条,通航城市200多个,航空主业从业人员6.4万人,年旅客运输量逾1.2亿人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航的航空资产分为上市公司*ST海航和众多非上市公司资产。这里头,就包括海南航空、西部航空、天津航空、首都航空、桂林航空、福州航空、香港航空等。

▲图源郁言债市

海航这次破产重整,主要也就是想保住这些核心资产。

但要守住这些资产并不容易。资料显示,当前海航集团旗下控股的上市公司有12家,包括7家A股和4家港股上市公司,以及1家A+H股公司。

首批公告破产重整的三家上市公司(海航控股、海航基础、供销大集),都面临着大股东侵占资金和涉担保资金过于庞大的问题;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还欠着银行和供应商的资金,三角债由此形成。

对接盘侠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3

25年膨胀10万倍

1993年,陈峰、王健等人下海创立海航的时候,公司所有的资产仅仅是当时海南省政府给的1000万元。

而到了2017年底,海航系的总资产规模已经来到了12059亿元。

1000万元到1万亿元,25年时间,海航膨胀了10万倍!

海航的钱,从哪里来?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海航的钱来自主业航空。实际上,尽管海航在航空上确实做得不错,但民航根本无法实现如此庞大的资本积累。一个经典的例子是2000年前后,大手笔收购地方航司的海航,一度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真正让海航极速狂飙的,是土地和金融。

有媒体曾统计过,在2017年底,海航地产拥有的房地产项目已经超过了100个,可运营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这些土地,绝大多数都是非常优质的。

坐拥丰厚的土地,海航开始走上了资本运作的道路,一条完整的金融链路逐渐成型:

土地注入上市公司形成巨额净资产——用上市公司股权向银行质押贷款——房地产项目直接向银行贷款——贷来的资金注入其他上市公司——并购质押股权获得新融资……

这套模式之所以玩得溜,还在于海航金融上的布局。早在五六年前,海航就已成为仅次于“明天系”的国内第二大民营金控集团,其持股的21家金融机构几乎囊括了从信托期货到银行保险的所有金融领域。

在这个金融体系的掩护下,海航几乎用上了所有能用的融资杠杆,疯狂程度,令人咋舌。

通过这种极致加杠杆的方式,海航的资产得以迅速膨胀。为了让这个模式持续下去,膨胀后的海航,走上了“买买买”的并购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今,海航系共开展了40宗跨境并购,交易总金额超400亿美元,其并购的领域主要涉及航空、物流、餐饮、酒店、租赁、办公楼等。

一直到2017年,海航仍在大举并购。包括以22.1亿美元收购曼哈顿公园大道245号大楼;增持德意志银行股份,在5月份持股比例升至9.92%,成为德银最大股东;以7.75亿美元收购嘉能可石油存储和物流业务51%的股权……

截至2017年6月,海航在全球各项收购的交易金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比一些国家的全年GDP都高。

疯狂的并购,使得海航资产规模急剧膨胀。2017年11月,海航集团时任CEO谭向东曾对媒体表示,海航集团拥有一万多亿元的表外管理资产,整体资产规模达到2.5万亿元。

彼时的海航,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旗下业务涉及服务业、零售业、互联网、商品贸易、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航空运输业、计算机、货币金融服务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9大行业。

用陈峰的话来说:

除了避孕套的企业没有,其他都买了。

在这样的高速扩张下,海航成功跻身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第2名,第1名是华为。

但极速的杠杆很快迎来了崩塌的那一天。2018年1月中旬,买遍世界的陈峰对外承认海航的流动性问题。

仅仅6个月之后,海航另一个创始人王健在法国意外摔落,死因至今是一个谜。

复出的陈峰想通过大甩卖来挽救悬崖边上的海航,他曾在一年之内处置了3000多亿的资产。

如今来看,这更像是一场无谓的挣扎。

4

尾声

海航的狂奔止步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风。

2017年年中,海航买得最欢的时候,银监会突然发出警告,严查国内负债过高、海外投资过于凶猛的民营企业。

一个急刹车之下,多家企业开启“卖卖卖”模式,其中就包括海航。

有人曾问,如果2017年没有那道疾风,海航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我的答案是,大概率是一样的。海航模式并非它首创,纵观商海浮沉,类似的企业着实不少。什么方正系、明天系、安邦系……走的都是类似的路数。如果你观察得够仔细,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大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并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资本运作。

通过“空壳公司+超高杠杆”,进而控制数家上市公司,这种手法,一般被民间称作:

空手道。

依托杠杆和债务的循环扩张买入大量的资产,再等待资本升值,一买一卖之间,他们的财富就实现了十倍百倍的增长,这就是他们真正的财富密码。

当然,在这条路上,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成功。关于这一点,王健林就曾一语道破真相——

生意的最高境界就是空手道!但这建立在绝对的实力和品牌基础之上。

反观海航的败局,用创始人陈峰的话来说——

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可以干时,祸就埋下了。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