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張飈瞭解在押人員申訴情況。

張飈在石河子監獄查看檢察長信箱。

2021年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檢察院原監所檢察科檢察員張飈退休的第十年,也是張飈因推動糾正張高平叔侄冤案引發媒體關注的第八年。

再次和記者談起推動依法糾正張高平叔侄冤案,年已七旬的張飈顯得十分平靜。基層檢察院工作32年,這位老檢察官有着特殊的辦案體會。

“那些塵封在歷史中的案件不只是案卷,而是一個又一個的人生。”他說,辦案的時候要感受到百姓“煙火氣”。

當事人電話中一聲謝,他已是淚流滿面

張飈所在單位榮譽室內有一塊木質牌匾,10公斤重,上面雕刻着的“公平正義”四個大字遒勁有力。這是張高平、張輝叔侄二人被浙江省高級法院依法宣判無罪釋放後,專程從安徽送來的。糾正張氏叔侄冤案,當時被視爲“具有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事件之一。

“張檢察官,我是張高平,我被無罪釋放了!謝謝您呀……我一定要到石河子去看望您。”2013年3月26日,張飈接到了一通終生難忘的電話,電話的另一頭是被宣判無罪並當庭釋放後的張高平。

在這之前,張飈和辦案組同事已經爲這起案件奔波了5年。一次次地翻閱研究案件、多次發函、以個人名義反映案件情況……

退休後去杭州,張飈專門坐大巴重走了一遍張高平叔侄冤案發生時的高速路線,觀察“作案地點”現場環境,測算汽車進出杭州高速路段經過兩個收費站的大致時間。

“(這麼做)沒有什麼具體原因,就是覺得這個案子有疑點,該做的工作沒有做完。”提及當年審查辦理張高平叔侄案的過程,張飈告訴記者,當聽到張高平電話中哽咽着連聲道謝的一刻,他已是淚流滿面了……

依法推動糾正冤錯案件後的張飈獲得了來自社會各方的肯定。他先後獲得“全國模範檢察官”“全國十大最美檢察官”等榮譽,還作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模範檢察官”,獲得了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改革先鋒”獎章,並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被中央九部委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伴隨着榮譽而來的,不僅是鮮花掌聲,更多的是期盼和期望。自那之後,張飈經常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羣衆來信,反映自己的訴求和委屈。這些信裏有一封不太一樣,它來自遼寧省丹東市第四中學高二(三)班全體師生,班主任衛齊在來信中這樣寫道——

“您堅持不懈用法治信仰托起正義天平,激發了學生對於法律的敬畏和崇敬。我學過法律,能夠體會到您所面對的壓力和困難,這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來信中,有一位同學留下了自己的心願:“我敬佩您的無私,敬佩您的善良,更敬佩您作爲一名檢察官的責任擔當。這讓我看到了檢察官的偉大所在,我要將我的職業夢想鎖定爲檢察官。”

“求極致”的態度在年輕人中不斷傳承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檢察院曾爲張飈設置了辦公室,並邀請他以特約檢察員的身份重回一線協助辦案。其間,張飈同自治區檢察院幹警辦理了一起故意殺人案,通過跨省調查,調取了大量證人證言,最終證實原審被告人的口供爲“非法證據”。該案經自治區檢察院向自治區高級法院提出檢察建議,經自治區高級法院再審,依法撤銷一、二審判決併發回重審,最終被告人被宣告無罪,當庭釋放——這起刑事申訴案件也是我國司法機關運用“非法證據排除”依法宣判被告人無罪的典型案例之一。

同時,石河子市檢察院也以他的名字設立了“張飈辦公室”,爲此,他奔波在烏魯木齊和石河子之間,接待信訪羣衆,直到2018年因身體等原因離開崗位。

雖然離開了工作崗位,但張飈的“光環”並未減少。石河子市檢察院的同事經常接到“找張飈”的電話。

“雖然已經退休了,但如果聽說羣衆合理訴求得不到解決,我心裏總是很着急。”讓張飈感到欣慰的是,在他2011年退休之後,同科室的魏剛和高晨接過了接力棒,繼續爲張高平叔侄案推動再審。在此前,魏剛作爲張飈所在監所檢察科的科長,曾主導張高平叔侄案三人辦案小組工作,突破了僞證人身份、DNA證據等案件的關鍵點。

“老百姓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找到檢察院,說明他們依然相信法律。這種對法律和正義的信任,讓每一位法律工作者動容。對檢察官而言,這既是一種信任,更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魏剛說。

在高晨的心裏,張飈永遠是“張老師”。“張老師收穫瞭如此多的榮譽和讚美,但他不在乎榮譽,只想通過正常的渠道解決羣衆合理訴求,希望老百姓反映的問題能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和解決。”

“職業生涯幾十年,都不一定能碰到一個‘大案子’。但確保所辦理的案件每個環節的正確、公正是每一位合格檢察官都應該做到的。”如今,魏剛和高晨仍然奮鬥在檢察工作一線,張飈身上那種檢察人“求極致”的態度也一直影響着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影響並塑造法治環境,對於法治工作者來說,或許是最高的獎賞。”魏剛表示。

“感受到普通人對公正的渴望,就不會無動於衷”

張高平叔侄案的依法糾正,在共和國法治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爲大事件背後的“小人物”、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業績的典範,自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以來,張飈受邀參加了多次英模宣講活動。

“不辭辛苦、絕對配合”是宣講團同事們對張飈的一致評價。儘管70歲身體已不如從前,但他依然選擇再次奔波在烏魯木齊和石河子之間,一次次站上宣講臺。

“他希望教育整頓能夠達到目標和效果,讓羣衆本不應該承受的委屈真正地被化解,讓司法公正成爲真切的現實,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夠體現。”作爲宣講團成員,石河子市檢察院刑事檢察一部檢察官助理彭陽感受到張飈傳遞出的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如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檢察院、第八師檢察分院和石河子市檢察院像魏剛、高晨、彭陽這樣的青年檢察干警,已逐漸成長爲檢察機關的中堅力量——

“我們需要保持最大的剋制、客觀、公正,用證據來辦案。如果只把自己當作辦案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進行程式化工作,案件背後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情感都會被忽略。”

“案件不能只是案卷,案件背後是一個一個的人生。法律文本是冰冷的,但實踐中的法律應該是有溫度的。”

“我們應該去想一想,經辦的一件又一件案件背後,是否對案件、當事人、社會產生影響。案件一件接着一件,或許應該抬頭看一看,那些人、那些社會問題後來怎麼樣了?”

……

隨着教育整頓的推進和對張飈事蹟的學習,青年檢察官更深刻地意識到,哪怕只是一件個案,對於牽涉的人而言也會有着非凡的意義,而檢察官也更需要在職業生涯中堅守檢察人對百姓“煙火氣”的特別感知。

“想要公道,打個顛倒。”張飈在採訪中數次提及這句話,“時刻不忘我們是人民的檢察官,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換位思考,急人之所急。當你站在羣衆中間,感受到每一位普通人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就不會無動於衷。”

“讓公正看得見,讓正義摸得着,是我們檢察人永恆的追求。”這是張飈的信條,他向記者說起這句話的時候,眼神誠懇,沒有一絲動搖。“‘煙火氣’不就是‘人氣’嘛。”

題圖設計:吳美妘

來源:檢察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