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綠幕前,演員想象着自己身處太空上演打鬥戲,這是以往特效大片拍攝的場景。但今後,演員不用再面對綠幕,劇組不用再等待漫長的後期製作,這不是奇蹟,而是影視行業越來越火爆的“虛擬製片”。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影或劇集,因爲啓用虛擬LED屏拍攝,改變了傳統影視製作模式。今天上午,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圍繞“虛擬與現實——電影製作新變革”話題展開交流討論,與會嘉賓認爲,雖然新技術節省了拍攝經費,提升了劇組運轉效率,但同時對創作團隊提出了新的挑戰,“導演要在開機前明確創意清晰,前期的創作溝通變得非常重要。”

“虛擬製片”前期溝通挑戰不小

引發行業變革的《曼達洛人》故事發生在外星球,不同於傳統的綠幕拍攝,《曼達洛人》的製作團隊使用LED屏拍攝,結合攝像機追蹤的路徑與實時渲染出的背景圖像,真實人物與虛構場景完全融爲一體,所拍即可見,所見即所得。從此,“虛擬製片”讓特效大片不必再依賴於漫長的後期製作。

倍視傳媒(Base Media)曾參與了《曼達洛人》的特效製作,創始人兼CEO克里斯·布蘭博認爲,這樣的高新技術對於整個製作公司來說,省下了很大的成本,對於導演來說也有很大益處。但這其中仍不乏對行業的挑戰,“它需要一個預製作的複雜過程,電影製作人應當改變自己的習慣,可能三到四個月前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倍視傳媒Base Media創始人兼CEO、

編劇、導演、製片人克里斯·布蘭博

國內頂級特效公司天工異彩曾助力《尋龍訣》《侍神令》等國產大片,創始人兼董事長常洪松也正期待“虛擬製片”時代的到來,而他同時表示,隨着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創作團隊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因爲它逼着導演要把所有的創意在開機前明確清晰。但我們國內的導演還都喜歡前面定大方向,然後嘗試不同的拍攝方案,後期催着後期公司慢慢去做。”對此,常洪松認爲,新技術帶來的變革也會推動行業人才的更迭,“我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更多具有創造力、想象力的年輕導演湧現出來,因爲他們完全能夠接納新流程、新技術,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工夫影業(寧波)有限公司合夥人、

北京天工異彩影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董事長 常洪松

今年暑期檔,動畫電影《白蛇2:青蛇劫起》將與觀衆見面,這又是追光動畫繼《白蛇:緣起》《新神榜:哪吒重生》後推出的最新力作。事實上,“虛擬製片”早已開始應用於動畫領域,來自追光動畫的導演黃家康同樣認爲前期創作溝通“至關重要”,“我們整個追光團隊大概250人左右,製片團隊小於10個人,相當於不到10個同事協同將近20個部門同事的工作,而且要差不多在3年時間從前期到完成製作,這需要強大的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才能做到。”

《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導演黃家康

“虛擬製片”因爲《曼達洛人》大火,其實早在詹姆斯·卡梅隆早在拍《阿凡達》時就有相關概念提出。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副總經理馬平表示,“虛擬製片等於在傳統的虛擬拍攝基礎上引入LED背景牆的概念,之前拍攝已經有對於遊戲引擎的應用,包括實時渲染、實時合成、燈光實時的模擬等。現在的虛擬製片因爲《曼達洛人》開始破圈,就是因爲LED變得更可觸摸、更直觀。”馬平表示,相比傳統的拍攝模式,虛擬製片至少可節省50-70%的成本,“但它背後的工藝規律、製片規律、成本規律需要這個行業的人去鑽研、去探索。”

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副總經理、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高新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科協科影融合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電視攝影師學會理事馬平

特效突破背後仍要重視創意

十幾年前,中國電影的後期特效基本依賴於海外特效公司製作,馮小剛導演在2007年拍攝《集結號》時,特效全部啓用韓國特效團隊,而吳宇森的《太平輪》則啓用了“數字王國”承擔特效製作。但隨着中國電影工業的深入發展,中國的特效公司在五六年前就幾乎沒有不能做的鏡頭了,比如《流浪地球》,75%的特效都由中國團隊操刀。

“比如坍塌水的流體解算、布料解算、帶毛髮的生物角色等,在以前都非常困難,但現在天工異彩一個研發團隊專注降低成本,把效率提升,另一個研發團隊專注AI的智能技術去協作後期的圖形圖像學的生產。”常洪松強調說,“未來基於算法本身產生的角色,可能把它放到電影裏面參與表演。未來你要相信中國特效行業。”

但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革新,依然要以服務故事爲第一要務。“我們可以一分鐘做一個虛擬形象,但我們更多地要去考慮故事創作的時間和成本。”克里斯·布蘭博指出,“對我們來說,技術成本、製作成本都不是問題了,更多地要去看故事是不是有創意,這樣才能夠吸引觀衆。”黃家康現場爲大家展示了《白蛇2:青蛇劫起》的片段,小青不再穿着傳統古裝服飾,而是更加凸顯了肩膀、鎖骨的美,“因爲技術上的進步,我們在創作上有更大的自由,但技術也要幫助講故事。”

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特效也面臨這個問題。在馬平看來,技術最核心的東西是如何釋放所有的創意,“如何把技術內核特別好地應用到場景和情節中,這是中國電影依然缺乏的東西,它背後體現的是技術和創作如何有機結合的一個深層規律,需要中國電影人去思考。”

先進技術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

近年來,《捉妖記》《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大片風靡,一批極具中國美學特徵的影片在特效的渲染下爲中國電影注入文化新內涵。如何用技術來展現中國美學中的寫意特徵,先進技術如何與傳統藝術結合,成爲業內關注的焦點。

倍視傳媒曾參與製作《捉妖記》《長城》等國產片,其創始人克里斯·布蘭博將中國視爲自己的第二故鄉,他的回答是希望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呈現給世界觀衆。“很多美國人想到中國電影,都會想到武術功夫。但我的目標是向熟悉的人去講述傳統的中國故事,我覺得通過動畫的形式,能夠更好的去呈現中國的文化故事。”

從《小門神》到《白蛇:緣起》,再到《白蛇2:青蛇劫起》,追光動畫的黃家康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技術表達傳統文化內容。“比如在做《白蛇2》的時候,我們考慮要做一個水漫金山,過去影視作品呈現的效果和想象力可能很有限。2021年怎麼去表達中國特色的這種水漫金山效果,製作難度也非常大,我們到影片竣工前幾天,才完成水漫金山的效果。”更難表達的還有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概念“執念”,“這個東西蠻中國的,影片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讓觀衆有可視化的概念。所以每天都在考慮怎麼把傳統的形象、故事、概念,用技術去實現。”黃家康同時還要顧慮年輕觀衆的感受,“不能讓他們覺得這個東西很老套,它的表達還是要跟現代審美相關,所以這部影片的表現方法應該是年輕人能接受的。”

說到技術和傳統文化的結合,馬平特別提到了美影廠的經典動畫,包括《大鬧天宮》、水墨動畫《山水情》《小蝌蚪找媽媽》,“這些作品都達到了一個特別高的高度,它把動畫電影技術用在了傳統文化的表達上,貫穿的是傳統美學邏輯。”當下中國的特效技術已經完全趕上了西方水平,有一些作品將最先進的技術和傳統文化相結合,“比如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沒有用傳統美學、傳統舞臺的戲曲去表達,也是用了大量的特效呈現。結果,影片上映後,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走進了電影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