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昌平区---神秘的红蓝箍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在昌平白羊城村诞生了平西第一支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当地老百姓称这支队伍为红蓝箍。

白羊城村位于昌平西17公里的五峰山下,这里地势险要,是仅次于居庸关的重要隘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九一八”事变后,昌平各地土匪蜂拥而起,白羊城村为了防范土匪,维护治安,在村民汤万宁的带领下,成立了保卫团。汤万宁联合邻村保卫团,多次打击土匪,解救被绑架的村民。因此,汤万宁在白羊城村一带颇有威望,人们尊称他为“汤七爷”。

1937年7月7日后,北平抗日之火愈燃愈烈,其中一批流亡在北平的东北大学生受“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影响,秘密商议要组织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到北平郊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曾经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的赵侗、高鹏、纪亭榭等人,便开始着手搜集武器,寻找适合起义的地点。几经周折,他们寻觅到了昌平西山里一个僻静的小村庄,正好这个村庄有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这个村庄就是白羊城村。

到达白羊城村在汤七爷家落了脚儿,高鹏、纪亭榭等人向汤七爷讲抗日救国道理,动员他共同组织队伍进行抗日。纪亭榭跟汤万宁说:“抗日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得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干,你没有这个决心可干不了啊”。性格豪爽的汤万宁当即表示:“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豁出去了,跟着你们坚决抗日,不把小日本打趴下,这个事儿,就不算完儿,就得让他们知道我汤七爷的厉害!”

1937年7月22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夜幕下由撤入关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流亡学生和汤万宁保卫团人员,聚集在白羊城村关帝庙前的空场上,赵侗站在关帝庙的台阶上对着大家说:同学们、老少爷们儿,今天国民抗日军正式成立啦!就这样,北平郊区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在白羊城诞生了。

他们佩戴着红蓝两色的袖标,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意为用战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大好河山。从此红蓝箍在北平郊区闻名遐迩。

红蓝箍这支抗日的队伍打了很多胜仗。1937年8月22日傍晚,赵桐带领20几名国民抗日军的战士,扮成了日本鬼子,袭击了河北省第二监狱,即德胜门的功德林监狱。一个小时后,获得自由的人们随着部队转移到铁狮子坟一带的树林里,赵侗讲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当时就有数百人参加了国民抗日军。

1937年9月8日下午,在黑山扈百望山附近,国民抗日军设下了埋伏,突然从北平方向飞来一架敌机,擦着山头进行盘旋,对国民抗日军的阵地进行低空侦察,班长苏家顺招呼战友举枪就朝敌机射去,眼瞧着这架敌机被击中起火,坠毁在清河附近的农田里。英勇的国民抗日军创造了步枪打飞机的奇迹!这是国民抗日军自成立以来,第一次与日军的正面交锋,这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平郊人民的抗日热情。身处华北前线的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这样评价国民抗日军的抗日壮举:“这是中国人自日军占领北平以来所做的最有胆识的事情。”

国民抗日军纪律严明,部队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的爱戴,很多贫苦的农民踊跃参军,戴上了红蓝箍。队伍一下壮大到了三千多人。1937年12月25日,八路军总部正式批准国民抗日军整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纪亭榭任总队长,汪之力任政治部主任,汤万宁任司令部参议员。从此国民抗日军获得了新生,成为一支更加勇猛的善战之师。

虽然“红蓝箍”故事已经很久远,但她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深信未来,无论岁月有多少风雨,就算它可以冲淡所有的记忆,也永远磨灭不了我们生命中红色的印记,它将永远代表着一种激情与力量,激励我们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