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隨着顯示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消費者(基本是被迫)開始接收更多的參數信息作爲選購顯示設備的指標,其中的一些技術原理較爲專業而抽象,使消費者在選擇的過程中很容易誤解其涵義或受到一些不嚴謹宣傳的誤導。響應延遲方面的問題我們已經聊過,今天就來聊聊區別於電競的另一種情景——圖像處理等專業工作對顯示屏色深的需求。

首先應該簡單解釋一下色深和色域,同樣作爲定義屏幕色彩性能的參數,色深與色域有許多區別。我們知道色域是將顯示屏色彩範圍與多種人工定義的標準範圍對比產生的結果,是一種比較抽象的面積參數,兩塊不同的屏幕即使在對比同種標準時參數相同(例如均爲72%NTSC或90%DCI-P3等),它們的色域範圍也不會完全相同,因爲即使在色座標上有同樣的重疊面積,它們的重疊方式也有無限種。所以色域面積僅供參考不是一種保守說法,而是真的僅供參考,沒有兩塊屏幕是完全相同的。

與表達色彩種類範圍的色域不同,色深表達的是同種色彩的不同灰階,也可以簡單理解成不同亮度,我們比較容易能想象,如果同種顏色能夠呈現的不同亮度越多,那麼它們之間的過渡就會越連貫,肉眼更難以區分其界限,與其他色彩的組合也會更豐富,以達到更好的視覺還原效果。相比色域,色深是一種比較硬性的參數,可以說是多少就是多少,它在二進制下以bit爲單位,具體意義爲同種色彩它的灰階有2的幾次方種。舉個極端例子,1bit色深顯示下色彩就僅有黑白兩種,也就是灰階的兩個極限。

消費者容易混淆的也正是這個“bit”,一般我們會看到“8bit”、“10bit”、“12bit”之類的參數,即使不明白具體意義我們也多半能想到這個數值是越大越好的,但有時會在宣傳中出現“24位真彩色”一類的參數,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爲它的屏幕色深已經高達24bit了嗎?其實不然,我們知道數字色彩的三個基色爲R、G、B,目前如果在宣傳中看到“24位”之類的字樣,實際上指的是全通道色深,也就是R、G、B每個通道各8bit色深,我們常見的8bit,顯示設備中的主流水平。

 顯示屏色深的判斷方面,單看一塊屏幕比較難認定它的色深,主要依靠連接至PC後查看其屬性的“位深度”,以及與其他屏幕進行對比。在同樣張進行的對比中注意觀察色塊的漸變區域,比較容易觀察到色彩斷層的顯示屏一般可以認爲具有相對較低的色深,廠商在宣傳中也會給出如下的斷層效果示意圖,由於是後期製作的與我們肉眼所見會有區別,但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色彩斷層的特徵。

爲了顯得與衆不同,有些廠商也會宣傳XXXX萬色或XX.X億色,同樣指的是不同的顯示設備色深。我們依然可以按照前文介紹的色深算法,若色深爲8bit,則RGB三色均有2的8次方,也就是256種灰階,再將其三色灰階數相乘即可得到256的3次方——16,777,216色,即常說的1670萬色,同理10bit色深最後計算出的色數爲1,073,741,824色,常說的10.7億色,看到此類表述時能理解其等於8bit色深和10bit色深即可。

我們有時還會碰到一種情況,就是產品在宣傳中標明瞭8bit色深,卻又宣傳超過1670萬色的色數,這裏就要提到抖動算法與FRC(幀速率控制)技術。這兩項技術的組合通過PWM(脈衝寬度調製)控制像素抖動,利用視覺暫留效應將一定區域內兩種顏色混合成爲中間色,實際上並不實際顯示更多色彩灰階,而是依靠使用者“腦補”出色彩間的過渡,視覺上緩解色彩分層。這類技術可以說與PWM調光有異曲同工之處,6bit色深+抖動可以達到近似8bit的視覺效果,8bit+抖動可以接近10bit,不過缺點是並非實際顯示色深,對專業圖像處理的幫助較小,並且會導致靜態噪點產生影響觀感。

最後提一下顯示屏的色深選擇。首先可以明確8bit色深是當下的主流水平,也不會對顯示屏成本產生很大影響,即使文本辦公等基礎用途也可以選擇此類顯示屏,不過同時要注意一些將6bit色深通過抖動達到近似8bit效果,然後宣傳爲8bit的產品,做到這種程度已經可以說是以次充好了。對於“8抖10”和真正的10bit顯示屏的選擇則應根據實際需求,專業圖像處理自然推薦10bit色深甚至更高,“8抖10”則因爲其產生的噪點等對顯示效果的影響較輕微,可以與普通8bit一起劃爲主流選擇,能夠滿足辦公、遊戲娛樂、一般圖像處理等多種需求。

來源:天極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