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越L没有正式开启预售之前,业界对这款新车一直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星越L的轴距长达2845mm,甚至超过中型七座SUV汉兰达55mm,但仍然被吉利定位于紧凑型SUV。

第二个疑问是——尽管"越"字辈是吉利SUV车型的专属。但星越L较之此前的星越,无论从尺寸、造型,细分市场的归属,动力总成布局等方面来看,都是完全不同的两款产品。

为什么

星越L(参数|图片)非要以"
星越(参数|图片)"之名,让二者产生交集?

加个L是为啥?

针对第一个问题,好在吉利也没卖关子,随着其上市日的临近,给出了官方解释,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是架构原因。

星越L诞生于CMA架构,或许星越L将成为该架构下最大尺寸SUV,但CMA作为紧凑型造车架构的原则没有变,其旗下产品只能归属于紧凑型;

第二是历史原因。

其实,早在2017年

博越(参数|图片)上市之际,吉利就开始规划一款20万元级的SUV产品,并希望成为这一区间的标杆性产品。

于是,"车格越级、空间越级、豪华越级、性能越级"的想法被触动——要做就做紧凑型SUV的天花板。这就是,彼时吉利之于星越L的初心。

第三就是市场原因。

星越L应该面向最主流的消费人群,应该瞄准最大的SUV市场,如果星越L不定位于紧凑型SUV,前二者则都将不复存在。

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除了超大空间之外,星越L还有博格华纳第六代电液式四驱加持下的世界级动力总成设计;全面领先豪华品牌的全工况NVH性能;以及,让绝大多数同级SUV"汗颜"的37.37m制动距离,定义SUV操稳新标准的79km/h麋鹿测试成绩……

针对第二个问题,吉利没有做出正面回答。

但是,随着5月25日,星越L推出5个版本,以14.8万元—18.8万元的指导价开启预售,再结合吉利官方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释,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也已经明了,仍然逃不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

先说架构原因。

星越L和星越是目前吉利唯二的两款CMA架构下的SUV车型。同宗同源之下,二者完全可以以"兄弟相称"。

更重要的是,随着SPA架构下的

领克09(参数|图片)呼之欲出,大概率,吉利品牌在一段时期内,不会触发SPA造大中型SUV的启动按钮。

那么"星越"这个名称可能会被吉利做大,做强,成为吉利旗下高端SUV的产品标志,将来不排除星越pro、星越plus等或升级,或全新产品的出现。而目前,星越L就是吉利SUV的旗舰;

再说历史原因。

早在2019年,吉利汽车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申请,并获批准,将其所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星越",从而实现了国内首款汽车与小行星共享一个名字。"星越"之名,寓意美好,代表着吉利未来的"星辰大海";

最后说说市场原因。

星越的官方指导价是12.78—18.78万元。这就基本给架构相同,定位相同、名称相近的星越L划定了"势力范围"——星越L的指导价不会和星越有太大偏离。

果然,除了入门级车型因为星越L换装了2.0T发动机,而贵了2万余元之外,其它均没有明显差异。

显然,吉利有意实施双车战略,"星越双子星"名副其实,可堪重用。

基于上述,从今年2月19日,吉利官宣,内部代号

KX11(参数|图片)的全新车型被正式命名为星越L开始,随着新车信息逐渐浮出水面,星越L被业界一致认为"很能打",完全有能力与同级合资品牌车型"正面刚"。

这话倒是没错,但略显粗放。

到底要破什么局?

要说在紧凑型SUV市场,中国汽车品牌早就有"很能打"的佼佼者,哈弗H6、长安CS75P、吉利博越共同组成的"铁三角",捍卫了主场作战应有的优势地位。

但必须要承认,这一"优势地位"是仅就"量达标"而言,就单车平均售价而言,"质不够"的顽疾一直存在。

具体来看,哈弗H6的售价区间在9.8—15.49万元,长安CS75P为10.6—15.49万元,吉利博越为8.98—15.68万元。很明显,"铁三角"的平均售价都应该在12万元区位。

而合资品牌的同级车型,售价区间基本都保持在16—26万元之间,其走量款的售价基本可以保证到18万元。

二者至少存在6万元的价格差异,这表明了中国汽车品牌以"低价"参与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

那么,星越L越级打造,是为"正面刚"而来吗?

或许吉利并不这么认为,因为领克正在做这样的工作,而且干得不错。

累计超过50万用户的领克品牌平均售价在15万元以上,领克01、02HB、03+、05,当然还包括即将上市的领克09,其售价都可以达到18万元以上。而星越L的品牌定位低于领克,各有各的正事要干,星越L当然不会越俎代庖。

事实上,星越L更愿意将市场目标锁定于自主品牌SUV和合资品牌SUV之间的空白区域。

从吉利惯常操作来看,指导价为16.8万元的两驱旗舰型,以及指导价为17.8万元的四驱尊贵型应该成为星越L的销量担当,在价位适中的前提下,前者强调配置,后者强调性能。如果考虑些许终端优惠,其平均售价应该在16万元区位。

这就是我们可以基本判定星越L能够走量的原因:在产品的各个维度均实现越级之后,其售价明显低于合资车型,但又符合当前吉利SUV车型的旗舰身份。星越L可以和领克的同级产品之间互为犄角,形成联动优势,对合资品牌形成双重压力。

星越L占据了目前自主品牌绝无仅有的市场真空地带,可以说,在16万元价位,星越L没有对手,这也恰好顺应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所以,针对市场而言,与其说星越L是"破局",不如说是"布局"。

但星越L的出现,对吉利而言,不仅仅是对更高市场份额的追求,还有吉利4.0时代来临之后,吉利的对自身的产品要求。

凭什么绝杀合资?

2020年6月,吉利宣布进入4.0全面架构造车时代。进入4.0时代的显著标志就是CMA超级母体将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其研发总投入超过120亿元,可以满足未来十五年的科技发展,覆盖未来十五年的产品周期。

都知道,吉利除了CMA之外,还有针对小型车制造的BMA平台,针对大型车制造的SPA平台,还有针对纯电车制造的SEA浩瀚架构。

但BMA的产品不能进入主流,SPA的产品更适合领克,SEA目前交给极氪主营,所以毫不夸张地说,CMA就是吉利品牌的镇店之宝。

CMA需要深度植入吉利品牌。以SUV为例,吉利旗下紧凑SUV产品布局达到6款车型,截止目前,真正源于CMA架构的仅有星越和星越L两款车。事实上,轿车还仅有星瑞一款车型。

吉利需要尽快拓展CMA架构下的产品矩阵,至少在紧凑型SUV(A级轿车)范围内,形成绝对主流。

既然如此,吉利为什么不快马加鞭,加快产品迭代呢?是什么限制了CMA产品的诞生。

是制造成本,一辆好车是需要成本的。

早在2017年,CMA就诞生第一款产品——领克01。那是因为领克品牌足够支撑CMA的制造成本。直到3年以后,吉利才宣告进入4.0造车时代,其依托的基础是CMA已经量产了20款车型,累计60余万辆汽车下线,车型销量占比达到14%,平均售价超过17万元。

产能每提高一倍,成本下降15%,这是产业界一般遵循的莱特定律。

面对此,吉利品牌的应对之法就"颠覆"。

不难发现,无论是星瑞,还是星越L,吉利对产品的描述都用到了"颠覆"这个词汇。我们不难理解,其对产品市场所赋予的颠覆意义。然而,对吉利内部而言,何尝不是一场造车理念的颠覆。

吉利需要正视4.0时代的造车要求,在优化产业链、强调品控的同时,必须做到产品、装备、生产、服务、管理智能化。

由此,吉利的造车身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此前的追逐者这变成了引领者。

星越L就是引领者制定的"游戏"规则。

写在最后

通览全文,不难发现,星越L已经在产品力上确立领先优势,但在产品价格上一定要紧贴 "生活本身";星越L可看低单车利润,但一定要形成市场对CMA产品的趋势性认可;星越L的成功不能仅仅看销量是多少,还要看TA其实已经迈开了吉利向下一个1000万辆进发的步伐。

星越L的破局源于吉利的内心,是一个崭新造车时代精彩的序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