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着社會給予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希望能把這些能量給予更多像自己一樣的殘障者。"在龍華區" IC 愛創空間",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張瑩瑩說。小時候因小兒麻痹導致腿部殘疾,只能通過輪椅行動的她,從小到大,從北到南,始終被周圍的人溫柔相待,她也因此決定用實際行動回報這個社會,去幫助更多的殘障人士。而深圳,則給了她實現這個夢想的機會和平臺。

深圳的大愛留住了她的腳步

張瑩瑩出生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三四歲時,她突發小兒麻痹,癱瘓在牀,"從脖子往下都不能動,好幾年都是這種狀況"。母親揹着她跑遍大半個中國求醫治療,最後命保住了,但她的下肢幾乎喪失行動能力。

對於幼小的張瑩瑩來說,她從不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即使身體殘疾造成生活多有不便,但她仍然覺得自己很幸運,一直有疼愛她的家人和友善的朋友們,這使她自小就養成了樂觀的性格。高考結束後,張瑩瑩選擇到氣候溫暖的南方讀書。大學期間,同學們的細心照顧讓她感動不已,"當時學校沒有無障礙設施,同學們就揹着我上下樓,一到冬天或者下雨天,幾個同學小心翼翼地圍着走,生怕我摔着了。"

2011 年,剛大學畢業的張瑩瑩,懷揣着夢想來到深圳,從小有腿疾的她,對於環境格外敏感。"我一下飛機,就有很多志願者過來幫我,當時我拄着個柺棍,還拖着個行李箱,一路都有志願者護送我上下公交。"張瑩瑩說,這份熱情和關心使她深深感受到深圳"關愛之城""志願者之城"的人文氛圍和"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大愛包容,那一刻她就決定留在深圳。

殘障者找工作是極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深圳的包容再一次給予了她最大的善意,應聘企業並不因爲她行動不便而刁難。如果說深圳的包容留住了張瑩瑩追尋夢想的腳步,那麼深圳對殘障人士的關愛政策則爲張瑩瑩插上了夢想的翅膀。2015 年底,深圳最大的公租房小區龍悅居面向殘障者開放申請,張瑩瑩的申請順利通過。殘障者保障房的無障礙化規劃建設讓張瑩瑩感受到一個城市的溫暖,更堅定了她轉型創業、回報社會的信念。

在社會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她畢生的追求

入住龍悅居後,張瑩瑩發現周圍從其他區搬來的殘障鄰居,因距離工作地點太遠而離職,一時找不到新工作的時候,她便積極地幫他們介紹工作。"我是個從陰影中走出來的人,更瞭解殘障者的不易,所以這些年我一直都在幫助他們。"隨着對更多殘友需求的深入瞭解,張瑩瑩轉型做殘疾人服務事業的想法愈加強烈。2016 年,張瑩瑩毅然辭職,拉上一起做公益的夥伴註冊籌建"深圳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邁出了助殘事業的堅實一步。

"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們的孵化空間裏,有一位名爲吳浩波的男孩子,他高位截癱,卻開了一家手機維修店。儘管一路走來非常艱辛,但他始終不放棄。如今不僅自己成功創業,他還會組織其他殘障人士學習手機維修,到他店鋪就業。"張瑩瑩說,事實上,每個殘障人士都在成長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們大都有以勞動反哺社會的決心。"我們希望能鼓勵更多殘障人士走出來,讓他們知道如何在這個美好的社會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纔是我們做殘疾人志願服務最大的意義和價值。"

早在 2011 年,剛到深圳的張瑩瑩就註冊了義工號,多年來一直參與志願服務、文明實踐活動,推動殘健融合。目前她擔任龍華區公共文明促進會會長、區義工聯監事長,並積極倡導"文明衆籌"理念,鼓勵市民羣衆共建共享文明城市。她帶領社區志願者,組織實施殘障者"演說家"志願服務項目,鼓勵殘障者走出家門,走進社區、學校、企業進行勵志演講,用一個個感人故事、一場場精彩分享激勵現場聽衆,匯聚志願力量,傳播文明風尚。

目前,殘障者"演說家"團隊已經開展 90 多場演出,聽衆人數超 5000 人。同時開展"春筍計劃"等志願服務項目,爲殘障者提供就業指導、創業服務、心理輔導、志願法律諮詢、英語培訓等服務,幫助殘障者提升融入社會能力和職場能力,累計服務 30000 餘人次。

如今,龍華區公共文明促進會已有 4 萬餘名個人會員,這支隊伍已成爲深圳公共文明建設的有生力量。張瑩瑩帶領這支隊伍積極推動無障礙城區建設,弘揚無障礙城區文化,爲殘障者參與公共文明建設作了有益探索。張瑩瑩表示,"多元、融入、平等、參與"是她從事志願服務的初心和使命,幫助更多殘障者融入社會,實現人生價值,擁有精彩人生,是她畢生的責任與擔當。

深圳晚報記者 高靈靈

來源:深圳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