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考不上大學更可怕的是考不上高中

因爲高考吸引了太多社會關注,所以相比之下每一年的中考就顯得有些悄無聲息。

這兩天正是揚州中考的日子。

其實與“最後一搏”的高考相比,9年義務教育之後的這場中考,纔是一個孩子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分水嶺”。

這道嶺的一邊是考上高中,繼續踏上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的又一輪苦讀;另一邊是沒有考上高中,等待孩子的將是短暫的職業技能培訓之後,投入社會大學的懷抱。

2021年的中考,有不少地區頒佈了中考新政,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發現改革主要集中體現在,中職、普高招生比例5:5,以及不能復讀和擇校等方面。

但是這種調整,對於我們大江蘇的孩子來說,不就是小兒科嗎?遙想當年,我弟那一屆參加中考的時候(2007年)就已經規定,初三不能復讀了。

至於5:5的普高和中職比,在揚州早就已經是常態。

不過,揚州今年的中考也還是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增加了音樂和美術的考覈。我諮詢了今年初三孩子的家長,他們說雖然納入考覈,但因爲是第一年所以相對比較簡單,一般孩子都能通過。

但以後是什麼情況就不好說了,小王同學他們學校,今年的音樂、美術、體育,除了要考專業能力之外,還增加了書面的知識內容考試。

要問,爲什麼我一個小學生的家長要去關心中考的事情?

因爲我害怕啊。

害怕小王同學將來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

而且我知道害怕的不止我一個,身邊經常聽到有些媽媽說,我也沒什麼過高的要求,只要小孩能考上高中就可以了。

我非常理解那些媽媽的心情,雖說考上高中並不等於進入了“大學保險箱”,但是高考最終決定的只是小孩去985還是去211,再不濟花點錢還是有學上。

考不上高中,職高技校三年無論你願不願意,孩子就要步入社會。也意味着孩子這輩子可以心無雜念地坐在教室裏學習的好日子,已經走到頭了。

2 爲什麼一定要讓孩子考高中

在我的認知裏考高中一直是一件困難的事。

當小學老師的朋友說,一個公辦學校的班級裏,正常只有2-3個孩子才能考上一本。而且還不是什麼重點名校,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本。

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呢?

按照官方給出的說法,揚州孩子參加高考,9個當中只有1個能上一本。

一個普通公辦小學的班級,按50個孩子計,一半能上高中,也就是25個孩子。上高中後,每9個能上本一。25除以9,結果也就是隻有2-3個孩子考上本一,換算成百分比就是6%左右。

是不是突然感覺畫風有些殘暴?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在小學階段要進到班級前十,初中階段至少要排在班上中等偏上,纔有機會考上高中,這還是在學校不分快慢班的情況下。

班級前十,說說是容易,反正我家小王是一次也沒有進過。

朋友小A家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一直是在市區最好的學校,小學上的是重點民辦,成績不錯還是班長,初中也拿到了重點民辦的名額。按說這個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基礎都是很不錯的,但最近約飯的時候,我發現小A也在擔心孩子一年後考不上高中。

我忍不住問了一句,“如果真考不上高中怎麼辦?”

“實在考不上,就只好去技校唄。”

連小A都做好了這樣的覺悟,我回頭看了一眼我家課內作業都要摸到後半夜的小王,由衷地感覺到,我也要提前做好他考不上高中的心理準備。

讓愛好學習的去學習,讓想學特長的去學特長,其實5:5的高職分流也沒什麼不好。套用一句安慰高考落榜同學的話術就是,人生也不是隻有考高中這一條路。

道理誰都懂,就是分流到自己身上覺得不怎麼甘心。

父母爲什麼對孩子高考中那麼執着?

我覺得不單單是爲了面子,至少我希望小王考高中上大學,是想讓他在有限的生命裏,多去嘗試和接觸,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就像電影《心靈奇旅》裏的那些在火花殿堂裏尋找到自己火花的小孩,而大學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就是一座那樣的殿堂。

如果考不上高中,那孩子16、7歲的時候就要選擇自己的未來,多少會帶着些迷茫。這些迷茫往往要用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答案。

我自己也轉過專業,我爸當年幫我選的專業是會計學,理由是女孩將來好找工作,但我天生是對數字不敏感的人,老師講了一個“蚊子腿變成小數點”的故事,讓我從此對報表有了心理陰影,即便是學,也只是機械地學理論。

很明顯,會計學不是我的火花,也許可以憑此謀生,但努力的盡頭最多就是一個小心翼翼的熟練工,絲毫沒有樂趣。

最終我還是轉去了喜歡的新聞專業,生了孩子之後又去學了學前教育。

3  考不上高中怎麼辦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越走到後面,越發現學歷是不重要的,引領我們的還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小A對孩子的態度,讓我深爲觸動。

她讓我直觀地看到,一個孩子上了好的小學,也不一定能上好的初中。上了好的初中,也不能保證一定能考上高中。

但,那又怎麼樣呢?人生畢竟是孩子自己的,父母就算再擔心,能做的也非常有限。

根據觀察,通過能對孩子做的事,我把父母大致分成了四種:

第一種是創造型的父母。

創造型父母分爲,創造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種。

創造外部環境的父母,乾脆不讓孩子參加中考,走出國留學或其他的渠道。這需要父母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社會資源。

創造內部環境的父母,自身有很好的學識和修養,對孩子身教大於言傳,讓孩子從小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這樣的孩子基本都能順利進入高中,將來不管讀什麼專業,都不會太差,自我價值感也會很好。

第二種是陪伴型的父母。

創造需要父母本身具備強大的能力,不具有代表性和推廣性。普通家庭的父母,就算學歷不高,水平有限,也可以試着成爲陪伴型的父母。

陪伴就是,你有需要時我都在。你不需要,我也不打擾。這種對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注,是父母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練習可以達到。

第三種是付出型的父母。

付出型父母和陪伴型父母最大的不同是,付出是在通過壓抑自己的需求、情緒、慾望來供養孩子。看起來和陪伴差不多,但父母有巨大的犧牲感,對孩子和自己的壓力都很大。

具體表現在控制慾強、情緒不穩、容易疲勞等方面。

陪伴的度掌握不好,就會變成付出,但如果發現自己有付出型的傾向,也可以通過調整變成陪伴型。

 第四種是追求自我性父母。

這類父母更注重自我的完整和成長,所以他們對孩子的關注不會那麼多,孩子成長的隨機性更大,即所謂的野蠻生長。

造成這種的原因有很多,也許是外部客觀條件所至,也許是主動的意願所至。

這四種類型的父母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的好壞。

也就是說,即便當初自己想成爲創造型或陪伴型的父母,但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可利用的社會資源也不一樣,所以最後成爲了付出型和追求自我型父母,也沒必要責怪自己。

孩子都不可能一模一樣,憑什麼要求父母都是同一個類型?

無論是考高中還是上大學,有能力就爲孩子多考慮一些,沒能力就站在孩子身邊爲他們加油打氣。

父母自己考慮清楚到底想要什麼,就不會一直被“孩子考不上高中”的恐懼所支配!

PS

就要期末考試了,先預祝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有一張滿意的成績單,開開心心地過個暑假。

END

作者介紹:陳妍,愛看各類電影,喜歡觀察小孩,喫瓜親子關係,提供育兒內容。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