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正是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設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開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第19次飛行任務。此新聞在發出之後便衝上熱搜,在話題討論下,除了有對於航天技術的讚美之外,更多的是大衆對太空旅遊的無限遐想。

早在神舟飛天之前,關於太空旅遊的話題就一度成爲熱議的焦點。2021年5月,先是世界首富傑夫·貝佐斯旗下太空探索公司Blue Origin宣佈將於今年7月20日首次開啓太空旅行,併線上拍賣一個坐席。隨後,馬斯克旗下SpaceX剛從太空返回地球的“堅韌”號,就傳出開始籌備下一次“太空遊”任務,預計將於9月出發。邁點注意到,伴隨着科技的發展,太空已經不再是高精尖的科學領地,而人們對於“星辰大海”的追逐正加速太空旅遊商業化的進程。

太空旅遊,富人的“遊戲”?

“雖然很激動,但想到存款就冷靜了。”太空迷王某一直在追蹤有關太空旅遊的消息,此次神舟飛天讓他有了中國商業太空遊發展的一絲信心,但是他也坦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太空遊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承擔得起的消費。

據瞭解,2001年,第一位太空旅遊者丹尼斯·蒂託花費2000萬美元購買了飛往太空的“船票”,自此太空旅遊的價格便在2000萬美元9000萬美元之間上下浮動,可以支付這筆費用的大多是億萬富豪,如微軟前高管、Word之父查爾斯·西蒙尼、南非互聯網大亨馬克·沙特沃斯、美國電訊企業家阿諾十·安薩里、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奧爾森等,而且,此前太空旅遊仍是政府壟斷。

近年來伴隨着私營企業的科技發展,商業載人太空飛行漸漸走入大衆視野,以貝佐斯的Blue Origin公司、維珍銀河公司、馬斯克的SpaceX等爲首的企業讓太空旅行業務成爲一大趨勢,其探索方向是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開拓普通人太空旅行的巨大市場。以馬斯克Space爲例,其太空旅遊服務中,除了可以生活在空間站的“深度遊”之外,還可以體驗名爲亞軌道飛行的“經濟遊”——將乘客送到高度介於飛機的最高飛行高度和衛星的最低軌道高度之間的太空,全程可以感受幾分鐘的失重感。除了出行費用之外,相關報道稱以Axiom Space公司爲代表的一些新興企業正在修建多座類似精品酒店的空間站,爲太空旅客提供更加舒適的休息場所。儘管目前收費並未披露,但是想必也不會太低。

那麼高價是太空遊唯一勸退因素嗎?恐怕不是。

早在2007年,維珍集團在測試“太空船2號”火箭發動機時就曾發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3人受傷,而在2014年,“太空船2號“在一次試飛測試中再次出現重大事故,造成飛行員1人死亡1人重傷。安全問題也一直是太空旅遊無法得到廣泛認同的原因之一,畢竟作爲一種高精尖技術集合的旅行方式,其依託的飛行設備對於技術要求、天氣要求等都非常高,想要實現一次完美且安全的旅行,其不確定性已經超過了普通旅行的千百倍,對於大衆來說,依然需要很長時間的試驗和經驗累積才能打消大衆對太空遊的恐懼。

高價和安全問題成爲太空遊走向“平民”的兩道天塹,但是伴隨着科技的進步,太空旅遊也正在逐漸被大衆所認知。

太空旅遊未來如何?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人類對於太空的嚮往並未因爲高價和安全問題而打折扣,反而在技術的不斷革新下,太空旅遊仍然在很長時間內成爲大衆追捧的對象。事實上,蓬勃發展的商業航天市場也爲太空旅行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根據創業邦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研究報告》中指出,2015年-2020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由3764億元增長至1020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2.09%,其中2020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22%。

除此以外,科技的發展也是太空旅遊的第一推動力。和載人航天飛船相關的是,中國一直在持續建造中國特色空間站,繼4月底天和號核心艙成功發射後,天舟二號運貨飛船也在5月順利升空,並與天和核心艙精準對接,而伴隨着此次三位航天員的到位,中國空間站建設已經進入密集發射期,經過兩年11次高密度發射後,一個60噸級的模塊化空間站將橫空出世。

“建造而成的中國特色空間站除了純科學項目的產出以外,還應該充分利用設計優勢鼓勵更多的商業化應用,來產生更大的溢出價值。”航天愛好者陳藍認爲太空旅遊可能是未來商業航天中最富潛力的應用,比如在空間站遠期擴展模塊中留出一個給商業化的“太空酒店”等。

不過儘管發展潛力巨大,但是太空旅遊想要獲得長足發展,還需解決三個問題:

其一是突破技術難關。

目前來說,儘管政府及私營企業均已經成功完成載人航天的嘗試,但是其安全風險依然較高,並且當下的太空遊大多聚焦於短時間停留與觀賞階段,除了載人飛行器外並無其他配套設施。技術將人們送入太空,但卻無法讓人們走出飛船,因此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太空生活與短期遊的技術難題或將是太空旅遊爆發的突破點。

其二是降低人均成本迫在眉睫。

太空旅遊的成本是成倍疊加的,不僅包括飛行器的造價成本還包括高新技術的研發成本,因此在短期內其售價依然是比較高的。但是伴隨着航天商業化程度的提升,普通人也將成爲太空旅遊的潛在客羣,因此在商業航天企業層面,加快對廉價的、創新的天地往返技術、太空資源的就地利用技術以及高速天地通信等技術的研發最好可以早日提上日程,真正將太空旅遊實現“大衆化”。

其三是開拓多元旅遊形式。

技術的發展是需要時間和資金的不斷投入,但是太空旅遊的展現並非單一,SpaceX正在進行的短途亞軌道飛行便是其中一種展現形式,那麼在太空旅遊探索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增加不同的旅遊形式,如提供不同高度的太空旅行;特定的天體現象期間的特色遊;和家人一起的家庭遊等。

從目前來說,對於普通人來說,太空旅遊依然是未來暢想的一部分,但未來並不意味着無法實現。在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日漸成熟和商業商業的高速發展下,太空旅遊終有一天會走出“富貴圈”,進入大衆視野。

※文章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非邁點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