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王 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每年全球食物有1/3是被浪費掉的。在德國,聯邦政府於2019年出臺了《減少食品浪費國家戰略》,計劃到2030年在零售和消費領域實現食品浪費減半的目標,企業和民衆也在積極踐行食物“零浪費”理念,各種舉措可謂五花八門、創意十足。

通過公益平臺轉贈食物

2012年,一項名爲“食物分享”的民間行動在柏林發起,至今已在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多個歐洲國家有超過20萬參與者和數千家合作企業以及超過2萬名接受過培訓的“挽救食物 ”志願者。該項目在線上設有虛擬的“食品筐”版塊,企業和市民都可以通過網站發佈剩餘食品信息,並以點對點的方式捐贈給有需求的人。柏林每年都會舉辦“食物分享文化節”,讓更多的人瞭解共享食物、減少浪費的理念。

“食物分享”項目在線下還配有“公平分配”網點,即在公共區域設置公用貨架、冰箱等設施,工作人員定期到超市和商店回收剩餘食物,放入相應的貨架和冰箱,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取用。目前在不同城市共有近400個網點,其中柏林有33個,在“食物分享”項目的網站上可以查到這些線下網點的詳細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各網點雖然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運營形式,但是在衛生和安全方面有着明確的規定。公用冰箱一般只接收不含果醬和奶酪的普通麪包,以及未經加工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禁止放置容易滋生細菌的食物,比如生肉、家禽、魚類、雞蛋、奶酪、香腸、湯類、沙拉、三明治、夾餡甜食等,也不允許分享已經喫了一部分的食物。公用冰箱由專人負責監督,所有捐贈食品必須進行登記,冰箱要隨時保持清潔,溫度恆定在5攝氏度左右,腐敗的食品需要及時處理。

德國“救濟餐桌”協會則有着更爲悠久的傳統,它是德國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公益組織之一,主要面向需要領取社會救濟並持有相應社會福利證明的人羣。自1993年以來,該組織從德國各地收集品質完好的剩餘食物,其中大多是超市、商店、餐館未售出的食品,通過免費分發或象徵性收取費用的形式,每年將20多萬噸原本可能被浪費掉的食品,提供給需要它們的失業家庭或經濟困難的人。

買“剩餘食品”像拆福袋

爲保證食品安全和消費者的健康,德國的餐飲和零售行業有着嚴格的衛生標準和銷售時限,以烘焙類食品爲例,貨架上的麪包不能重新放回儲藏室保存,含蛋、奶、黃油等成分的新鮮糕點不允許隔天出售。也就是說,這些食品如果未能在規定期限內售罄,即使質量很好,也要當作垃圾處理掉,因此浪費現象嚴重。

現在,德國的很多商家和顧客都在使用一款名爲“扔掉太可惜”的手機App。餐廳、麪包房、咖啡廳等,在每天打烊前將剩餘食品以低價打包出售,顧客通過該程序預訂食品,到店內自提。這些剩餘食品的價格通常不到原價的一半,包裝使用的是環保餐盒和紙袋。商家節省了垃圾處理費用,顧客則可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質量不錯的食品,可謂皆大歡喜。筆者的一位朋友就是這款程序的忠實用戶,她說,很多店鋪不會具體羅列紙袋裏裝的食品,所以每次購物都像是滿懷期待和驚喜地拆一隻“福袋”。

德國在避免食品浪費方面還有不少好點子。比如,“買頭牛”網站每週供應10頭牛,顧客需要與其他買家組團購買,只有當一頭牛的各部位全部售出後纔會被宰殺,牛肉從屠宰場直郵給顧客。慕尼黑一家名爲“挑三揀四”的公司專門向農民收購外觀、形狀和個頭不符合超市上架標準的蔬菜水果,顧客可以事先在網上隨意選配一筐蔬菜,公司會直接從田間地頭將新鮮果蔬運送到顧客門前。據悉,這家公司迄今爲止已使上百萬公斤“賣相不佳”的食物免遭丟棄。

徵集減少食品浪費的創意

根據聯邦食品和農業部的調查數據,德國每年都會浪費數百萬噸、價值200億歐元的食品,其中家庭丟棄的食品佔到食品浪費總量的近60%,每個家庭平均每年大約扔掉75公斤食物。究其原因,一是德國家庭喜歡囤貨,經常一次性購買過多食品;二是存儲方式不當,如果將大量食品直接塞進冰箱,可能會忽略不適合冷藏或保質期較短的食品;三是德國的食品通常標註的是“最佳食用期限”,即使到期也仍然可以正常食用,被扔掉的食物中超過半數是這種情況。爲此,聯邦食品和農業部發起了名爲“不該扔進垃圾箱”的倡議,公開徵集解決食品浪費問題的項目和計劃,並對優秀創意進行嘉獎。

此外,德國還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組織推出“零浪費”烹飪課程,提供用各種剩餘食材製作美食的菜譜。柏林“光盤幸福”協會長期開展線上廚房等活動,爲參與者介紹如何讓果蔬的皮、葉、根、籽等邊角料物盡其用。該協會還經營一家同名概念餐廳,員工幾乎都是不領薪水的志願者,菜品原料都來自附近商店捐贈的未售完食材,沒有固定菜單和多種選擇,每天供應什麼菜式全靠當天收集的食材種類而定。“光盤幸福”餐廳開張後很快就積累了人氣,很多顧客慕名而來,品嚐用樸素食材製作的特殊料理,支持和表達“零浪費”的生活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