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爲什麼人們總是高估能力,卻低估運氣?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哈佛商業評論”(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經授權發佈。

人們往往樂於效仿成功者的實踐,他們的經驗通常被奉爲圭臬。殊不知有些成功更多是因爲運氣好,商業上的偉大往往離不開運氣。這意味着你不太可能從這些榜樣身上受益,因爲即使你可以複製他們所做的一切,你也無法複製他們的運氣。

邁克爾•劉易斯在《點球成金——逆境中制勝的智慧》一書中,記錄了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在21世紀初不可思議的奪冠之旅。在這本書中,這家資金相對匱乏的棒球機構的總經理比利•比恩發表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聲明。他說,他的數據統計分析在季後賽中沒起到任何作用,比賽的勝利全憑運氣。

比恩使用了更爲生動的語言,但重點是,他意識到:儘管他的足智多謀的確幫他贏下了這場實力懸殊的比賽,但運氣或機遇同樣重要。這在各行各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即使在棒球界。

運氣在運動家隊的比賽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點球成金》的故事通常被描繪成數據分析的勝利,但這卻並不足以完全解釋運動家隊的成功。因爲有關球員的數據和處理這些數據的技術已經公開了幾十年。真正幫助比恩扭轉戰局的關鍵在於,他的對手往往在一些情況下過多地用運氣來解釋他的表現,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卻忽略了運氣的作用。

這種情況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

不符合一般標準的人就一定不好嗎?

多年以來,球探和球隊經理對優秀球員的品質特徵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像“潛水艇投手”查德•布拉德福德這樣能力強大但卻並不符合一般標準的球員們則被低估了,因爲經理認爲他們的成功僅僅是憑藉運氣罷了。這種對運氣的錯誤歸因遮住了他們寶石一般的鋒芒,使他們一直未被人們所重視。直到比恩運用正確的統計方法才真正揭開了實情。

比恩的對手們也對運動家隊非比尋常的成功不屑一顧。球隊的成就——在有限的預算下贏得了衆多比賽——變得如此耀眼,以至於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專門組織了一個委員會來研究這種“反常現象”,但得出的結論卻主要是——“他們很幸運”。

把非典型球隊的成功錯誤地歸因於好運氣,這對失敗者來說也算是一種安慰。如果運動家隊的成功被視爲運氣問題,競爭對手就不會過於擔心這種異常情況,也就沒有必要深入研究他們的策略。結果卻表明,這支球隊不但可以與體育巨人較量,而且連續四個賽季進入季後賽,戰績卓越。直到暢銷書《點球成金》的出版才真正揭示出這種“運氣偏見”背後的神祕之處。

在評估不同的員工時,高管們應該慎之又慎。如果《點球成金》對棒球隊管理者錯誤的看法描述非常到位,那麼我們應該預想到,在許多其他領域也會出現更多類似的偏見。那些不符合一般標準的人(比如女性和少數族裔管理者)的成就可能被錯誤地歸因於運氣,而符合一般標準的人的成就則往往被高估了。

卓越——還是運氣?

人們普遍認爲,做成功者做過的事情會增加成功的幾率,這種觀點掩蓋了一些關於運氣的偏見。在1986年至2006年間,美國最受歡迎的書《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提出了一個許多商業暢銷書遵循的公式:

一,選擇幾家非常成功的公司;

二,分析他們從“優秀到卓越”的共同實踐;

三,把這些做法框定爲一些基本原則,讓那些渴望變得偉大的人來效仿。

但這些異常成功的表現通常不會持續太久。我們以三本最受歡迎的商業暢銷書中的50家公司爲例:《追求卓越》、《從優秀到卓越》和《基業長青》。我的研究表明,這些公司(從優秀到卓越)在被收錄之前的顯著增長之後,會出現系統性的衰退。在這50家公司中,有16家在書出版後的5年內失敗了,23家業績平平,表現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在剩下的11家公司中,只有5家保持了之前的優秀水平。變得卓越之後所發生的事情,顯然並非不朽的偉大,而是向平庸的強烈倒退。

人們通常會認爲,是由於CEO們的傲慢或自滿導致了這種衰退。然而,一個更簡單的解釋是,CEO們最初就沒有人們所期待的那麼特別:他們的成功和一時的熱度都是運氣使然。而且是(壞)運氣使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隨後遭受了失敗,並受到無根據的指責。這意味着你不太可能從這些“榜樣”身上受益,因爲即使你可以複製他們所做的一切,你也無法複製他們的運氣。

次優即是最優

如果異常成功之人並非效仿的好榜樣,那麼管理者應該向誰學習呢?我的研究表明,次優的選擇可能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以音樂產業爲例。如果一位音樂家的熱門單曲排名前20,唱片公司是否應該立即與他簽約?我分析了1980年至2008年美國公告牌單曲熱度榜(U.S. Billboard 100)中的8297部作品,得出的結論卻恰好相反。分析證明,音樂廠牌的老闆們應該把目光投向那些排名在22位到30位之間(排行榜上的“次優”)的歌手。

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韓國藝術家鳥叔(Psy)的《江南Style》。這段音樂視頻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在網上瘋傳。出現這樣的結果需要非凡的運氣,因此鳥叔的成功是不可持續的。事實上,進入排行榜前20名的藝人們,他們下一首單曲的平均成績很可能在40到45名之間徘徊。與那些此前排名更低的對手相比,他們的退步顯得更加明顯和不成比例。

與此同時,那些排名在20到30之間的人,他們下一首單曲的未來預期排名卻是最高的。他們不那麼耀眼的成就表明,他們的成功並非過於依賴運氣,這使得我們更能準確地預測他們的優點和未來的表現。如果你跟隨自己的直覺去追逐明星,給他們過多的報酬,甚至超過他們的應得水平,那麼這種對運氣的偏見會爲像比恩這樣精明的反向投資者創造機會,從而摧毀你的業務,顛覆整個行業。

毅力被高估了

當我展示我的研究成果時,一些經理被冒犯到了。他們相信,成功來自於努力工作、強烈的動力或“毅力”,而不是運氣。所以最成功的人不應該得到較低的反饋和表揚。有些人甚至提出,成功有一個神奇的數字,即一萬小時規則。

許多專業人士的確是通過持之以恆、深思熟慮的練習來獲得他們的能力的。但對這些專家的詳細分析往往表明,某些超出他們控制範圍的情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讓我們考慮一下三個乒乓球冠軍的例子。他們都來自英格蘭某小鎮郊區的同一條街道。這並非巧合,著名乒乓球教練彼得•查特斯(Peter Charters)退休後就住在這個特殊的郊區。很多和這位退休教練住在同一條街上的孩子都因爲他而被這項運動所吸引,其中三個孩子在遵循了“一萬小時規則”後表現出色,併成爲冠軍。

他們的努力對他們的成功而言無疑是必要的。但如果沒有早期的機遇,僅僅是在沒有充分反饋的情況下,即使練習一萬小時,也不太可能讓一個隨機挑選出來的孩子成爲全國冠軍。類似的情況也有可能是這樣的,即一個有天賦的孩子很早就遭遇了不幸,所以他永遠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潛力。

當談到適度的表現時,我們對成功的直覺更有可能是正確的。傳統的智慧,比如“我工作越努力,我就越幸運”或“機會青睞有準備的頭腦”,在解釋某人從表現差到表現好的時候非常有力。然而從優秀到卓越卻是另一回事: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甚至會壓倒一個人的優點和毅力。

問題是,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傾向於憑藉他們以前的經驗來做出決斷,甚至超過了適當的程度。那些被我的研究冒犯到的管理者或許是對的:在他們獲得體面的成功時,勤奮和毅力可能比運氣更重要。但同樣的因素不太可能使他們從優秀走向卓越。否則,就會產生過度控制和過度自信的錯覺——這兩種危險的偏見毀掉了無數的生意。

排除商業教育中對運氣的偏見

管理研究和教育往往關注於說明如何從“優秀到卓越”的規範性理論(perscriptive theories)。這是有問題的,因爲商業上的“偉大”往往離不開運氣。商業教育工作者需要承認,我們可以幫助商業從業者少犯錯誤——“從不稱職到稱職”——但關於如何變得非常成功,我們卻幾乎教不了什麼。

問題在於,我們往往傾向於模仿最成功的人。但當現代社會中最成功的人不再是一個可靠的標準時,忽視這種不匹配,就會讓我們繼續過高地評價他們,從而助長名實不符的情況,甚至引發欺詐。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不應該只是模仿生活的贏家,並期望獲得類似的成功。但有一種情況是,成功者應該考慮模仿那些利用自己的財富和成功做好事的人。懂得珍惜自己的幸運、不攫取一切的成功者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尊敬的人。

來源:36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