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鄢洋/本報記者/李正豪/北京報道

2021年6月以來,“國家大基金”的動作不斷。

6月10日晚間,國科微發佈公告稱,“國家大基金”(一期)計劃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360.6352萬股,減持股數不超過總股本的2%。而在此之前,存儲芯片企業兆易創新也披露了“國家大基金”減持公司184.28萬股的消息。更早些,“國家大基金”(一期)還減持了晶方科技、安集科技、通富微電、長電科技等半導體公司的股票。

在一期減持的同時,二期則加碼晶圓製造。

6月7日,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微”)發佈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華潤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擬與“國家大基金”二期、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發起設立合資公司,由項目公司投資建設12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線項目。項目建成後預計將形成月產3萬片12英寸中高端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能力,同時還將配套建設12英寸外延及薄片工藝能力。

“國家大基金”兼具產業引導和財務投資雙重角色,被視爲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其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大基金”一期)於2014年成立,註冊資本987.2億元,旨在推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5年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大基金”二期)註冊成立。天眼查顯示,“國家大基金”二期註冊資本更高達2041.5億元,與一期相比,投資重點向芯片設備和材料領域傾斜,旨在推動塑造自主知識產權比重高的IC(芯片)產業鏈、IC相關支撐行業。

然而“國家大基金”近期的操作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一方面是其投資密碼是什麼?另一方面則是,在對其他公司頻頻減持的同時,投資華潤微這家功率半導體企業的理由又是什麼?

“國家大基金”的投資密碼

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表示:“除了擁有推動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國家使命外,大基金還要市場化運作,等到所投資的公司基本步入正軌後退出,這是很正常的市場行爲。”

不完全統計,“國家大基金”一期二期現合計投資的上市公司包括晶圓製造領域的中芯國際、華虹宏力;封裝測試領域的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晶方科技;IC設計領域的納思達、國科微、中興通訊、兆易創新、匯頂科技、景嘉微;設備製造領域的北方華創、長川科技;材料領域的萬盛股份、雅克科技、巨化股份;以及第三代半導體龍頭三安光電、北斗產業鏈龍頭北斗星通、MEMS傳感器龍頭耐威科技,並通過子基金佈局了終端公司聞泰科技、共達電聲等。

在張國斌看來,不同於主投IC設計的“國家大基金”一期,“國家大基金”二期更看重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領域的投資,“這是我國半導體行業的一個短板,尤其是在芯片緊缺的當下”。

去年下半年以來,芯片缺貨現象愈演愈烈。芯謀研究總監王笑龍認爲,在投資了中芯國際、長江存儲兩大晶圓項目後,“國家大基金”要更加註重支持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現在形勢很嚴峻,我們要突出一點,就是生產環節要帶動裝備、材料、零部件環節的發展。”王笑龍說。

在近日舉行的2021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二十一屆年會上,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談及中國如何解決高端芯片問題時也表達了對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看法。

李東生表示,一方面是中國的芯片製造工藝、能力和技術團隊與美日韓還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高端芯片的核心製造設備受制於人。設備和材料處於半導體行業的最上游,一旦受限就會卡脖子。

經記者粗略梳理統計,2020年以來,“國家大基金”二期已陸續投資紫光展銳、思特威、中芯南方、北京智芯微電子、合肥沛頓存儲、長川科技和珠海艾派克微電子,以及最新的華潤微電子。在今年3月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趙歡表示,“國家大基金”二期募集2000億元資金,已全面進入投資階段。

國海證券預計,2021-2023年將會是大基金二期對外投資的活躍年份,優秀IC行業企業有望獲得大體量資金支持。

功率半導體的發展新機遇

根據華潤微的公告,前述項目投資約75.5億元,建成後形成12英寸3萬片/月中高端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能力,並配套12英寸外延和薄片工藝能力。同時截至目前,華潤微在無錫擁有1條8英寸和3條6英寸晶圓產線,在重慶擁有1條8英寸晶圓產線,根據其2020年年報,6英寸產能約248萬片/年,8英寸產能約144萬片。

功率半導體屬於泛模擬電路的賽道,主要用於對電流、電壓、頻率、相位、相數等進行變換和控制。和電能轉換有關領域都需要用到功率半導體。“功率半導體應用廣泛,但是功率半導體關鍵器件仍依賴進口,比如英飛凌的IGBT,雖然比亞迪可以生產IGBT, 但性能、指標都很難比過國外產品。”張國斌說。

天風證券研報顯示,全球IGBT市場的主要競爭者包括英飛凌、三菱電機、富士電機、安森美以及ABB等企業,前五大企業的市場份額超過70%,而前十大IGBT企業中,僅有斯達半導一家中國企業,市場佔有率2%。

這一觀點得到華潤微高層的印證。日前,華潤微董事會祕書兼戰略總監吳國屹參加投資者關係活動時表示,目前國內約90%的MOSFET高端產品市場份額也被國外廠商佔據。

光大證券研報稱,加碼12英寸晶圓產線,一方面順應功率半導體高景氣週期,積極擴產將有效緩解芯片緊缺,另一方面進一步增強了華潤微在功率半導體的產線和工藝能力,奠定了公司在國內功率半導體領域的龍頭地位。

不過,從世界範圍看,6英寸和8英寸是功率半導體的主流,爲何華潤微要新建一條12英寸產線?記者就此致電華潤微投資者關係部,接通電話後末得到正面回覆。對此,王笑龍這樣分析:“一是12英寸產線能夠勝任一些低壓、小電流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生產,二是華潤微預測相關產品需求會很快增長以支撐12英寸產線產能,三是目前12英寸的機臺比8英寸的更容易獲得。”

事實上,華潤微也在公告裏給出了答案:該產線將採用90nm工藝,主要生產MOSFET、IGBT、電源管理芯片等功率半導體產品,爲進入工業控制和汽車電子領域做準備。

Omdia所發佈的《全球關鍵半導體元器件市場研究報告2021》指出,在功率半導體的下游市場中,新能源車是市場熱點之一。在2020電動汽車百人會上,英飛凌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汽車電子事業部市場負責人秦繼峯曾提到,傳統動力車裏的半導體價值平均是350美元,功率半導體佔20%左右,也就是70美元;隨着電氣化的發展,純電動車裏的半導體價值增加了一倍,就是700美元,其中近一半都是功率半導體。

研究機構IHS預測,2021年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41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9億美元,佔比達36.05%。華安證券指出,由於疫情給海外功率廠商帶來諸多限制,中國疫情控制情況較好,國內功率半導體頭部廠商供給端競爭格局優化,國產化進程加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