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區”變“九區” 城市大發展

隨着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的整體飛速發展,城鄉經濟聯繫越發緊密,不少地區的城鄉區劃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在全國開展地市級行政區劃改革的背景下,1996年9月4日,省委常委會會議討論決定: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併,組建新的哈爾濱市。哈市行政區劃共轄7區、12縣(市),增加雙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延壽縣。合併後的哈爾濱一躍成爲全國總面積最大的省會,糧食總產量全國第一,人口位列全國第五位,國內生產總值居全國第十五位。

1996年9月4日,省委常委會會議討論決定: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併,組建新的哈爾濱市。合併後,哈市行政區劃共轄7區、12縣(市)。總面積和糧食總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人口位列全國第五位,國內生產總值居全國第十五位。

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行政區劃又一次刷新,哈爾濱進入又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設立松北區;

撤銷太平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道外區;

撤銷呼蘭縣,設立呼蘭區,各行政區的功能與定位也重新進行了調整。

2014年5月,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哈爾濱市雙城區。

2004年3月,經國家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城市區劃進行調整:新設松北區、呼蘭區;太平區撤銷後劃歸道外區,調整後的哈爾濱共轄8區7縣,代管4個縣級市。區劃調整的同時各區功能定位也進行了相應調整,以進一步適應哈爾濱的發展與變化。

如今,哈爾濱市共轄18個縣級行政區,包括9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7個縣,分別是南崗區、道里區、道外區、平房區、香坊區、松北區、呼蘭區、阿城區、雙城區、五常市、尚志市、巴彥縣、依蘭縣、延壽縣、木蘭縣、通河縣、賓縣、方正縣。截至2020年11月1日,哈爾濱市人口爲10009854人。

2007年8月,位於羣力的“兩橫三縱”主幹道的正式開工,標誌着新區基本設施工程全面啓動。羣力新區位於哈爾濱市道里區西部,松花江南岸,是一片高標準設計建造的新城區,新區內生態環境優良、公共設施齊全,吸引了衆多市民來此安家,沿江景觀帶如今已經成爲哈爾濱市民休閒度假的重要景點。

在城市化大發展中,羣力新區是哈爾濱變化最爲明顯的新城區之一,短短十幾年時間,昔日的羣力公社就變成了一片高標準、現代化的新城區。羣力新區位於哈爾濱市道里區西部,松花江南岸,規劃用地面積2733公頃,總建築規模3200萬平方米。新區內配套設施完善,公園、商場、音樂廳分佈在新區各處,整體環境宜住宜商,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俱佳,沿松花江景觀帶如今已經成爲市民休閒度假的最佳去處之一。

建築藝術之城 盡覽異域風情

哈爾濱擁有世界多種風格的歷史建築,被稱作“城市裏的建築藝術館”,而中央大街正是這些建築精品集中之地。1997年6月1日,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中央大街步行街開通,這條長街因其獨特風貌與歷史,被稱爲“亞洲第一街”。中央大街始建於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1925年改稱爲“中央大街”,後發展成爲全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中央大街北起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延長米。10.8米寬的主路全部由方石(俗稱麪包石)鋪就,歷經百年依然平整如初。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彙集了百年來從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到現代等多種風格建築,涵蓋了西方建築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築流派,在這裏可以領略極具魅力的歐洲各種風格建築。

1997年6月1日,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中央大街步行街開通,這條長街始建於1898年,街道建築包羅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被稱爲“亞洲第一街”。

1997年6月2日至9月2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對索菲亞教堂按原設計進行了全面整修,擴建廣場7000平方米,闢爲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索菲亞教堂始建於1907年,於1932年重建,教堂通高53.25米,建築面積721平方米,教堂建築平面呈希臘十字方式佈置,既受拜占庭建築風格影響,主穹頂、鐘樓又有俄羅斯傳統的“帳篷頂”“洋蔥頭”造型,是世界少有的建築藝術精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6月2日,哈爾濱市政府對索菲亞教堂進行保護性修復,並對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9月2日,修復結束的索菲亞教堂正式對外開放。同時,市政府將修復後的索菲亞教堂命名爲“哈爾濱建築藝術館”,教堂外廣場命名爲“建築藝術廣場”,成爲哈爾濱的標誌性景觀。

從中央大街到市建築藝術館,兩公里左右的距離,幾十棟老建築包含了近三百年建築史上的衆多流派,也是哈爾濱作爲建築藝術之城最爲精華的部分,每年都有大量外地遊客來此參觀遊覽,是哈爾濱最著名的城市景觀。

衆志成城戰洪水 航電樞紐利萬家

松花江養育了這片黑土,同時也會帶來災害。在經歷了1932年、1957年兩次大洪水之後,1998年8月,哈爾濱又一次迎來了特大洪水的嚴峻考驗。1998年入夏以後,松花江上游的嫩江遭遇罕見的全流域洪水,松花江水也隨之暴漲,8月中旬,嫩江第三次洪峯通過鬆花江向哈爾濱襲來。洪水來襲,哈爾濱全面進入抗洪狀態,全市各單位出動人力、物力加固江堤,防守險工弱段。與此同時,參與抗洪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也抵達哈爾濱,數萬名指戰員與哈爾濱人民一起共同抵禦洪水。

1998年8月22日,松花江特大洪水洪峯抵達哈爾濱段,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及哈爾濱市民的共同奮戰下,成功抵禦了洪水,保證了江堤的安全。這次洪水最高水位120.89米,比1957年最高水位高出0.59米,部分江段洪水水面高過江堤堤頂近一米。

8月22日,洪峯抵達松花江幹流,哈爾濱段出現最高水位120.89米,比1957年最高水位高出0.59米,松花江哈爾濱段已經成爲地上懸河,個別江段水位高出堤頂近一米。洪峯到達後,松花江哈爾濱段幾十里長堤險情不斷,在駐守江堤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指戰員及市民齊心協力奮戰下,成功抵禦了洪水侵襲。8月31日,松花江水位開始明顯回落,這次史無前例的抗洪鬥爭取得最終勝利。

2007年11月3日,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啓動併網發電,該樞紐全部投入使用後不僅可以發電,對松花江部分江段的航運、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2004年9月,位於松花江哈爾濱段下游的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正式開工;2006年11月,二期工程截流成功;2007年11月,航電樞紐啓動併網發電;2010年12月23日,工程通過了專家驗收全面投入使用。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是我國平原封凍河流上建設的第一座低水頭航電樞紐工程,是松花江幹流第一座控制性工程。從此,松花江哈爾濱段的水位常年保持在115米左右,不僅航運期大幅提高了水上運力,爲周邊提供電力供應,還改變了松花江百餘公里的生態環境,讓哈爾濱江畔長年水豐草美。

1992年7月20日,被國內外專家稱爲“亞洲第一”的煤氣管道——依蘭縣至哈爾濱長輸煤氣管道全面竣工,全長249公里。

民生大改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1993年7月,被稱爲“亞洲第一”的煤氣管道——全長249公里的依蘭縣至哈爾濱煤氣管道全面竣工。哈依煤氣首期開栓用戶分佈全市7區共計6萬餘戶,年底實現開栓供氣20萬戶。此後,哈爾濱市燃氣居民用戶以年均5萬戶的速度發展,木柈子、蜂窩煤、煤氣罐逐漸成爲回憶,哈爾濱全面進入管道燃氣時代。2008年,依蘭煤氣被更清潔、安全的天然氣取代。如今管道燃氣已經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城市生活更方便,空氣更清潔。

1993年10月11日,哈市最大的危房棚戶區地德里改造一期工程竣工,昔日“大地包”危房遍地,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改造後3400戶居民離開危房搬進高樓,成爲現代化城市的一部分。

改善市民生活不僅僅是讓市民用上更方便的燃氣,更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也在同時進行。1993年10月11日,哈市最大的危房棚戶區——地德里改造一期工程竣工。地德里俗稱“大地包”,是當時哈市面積最大的危房棚戶區。所謂“地包”,是指過去蒸汽機車的機車庫,而地德里就是緊貼鐵路車庫形成的一大片棚戶區,哈爾濱建城之初這裏是貧困鐵路工人的聚居地,規模最大時佔地36.5公頃,有危房21.4萬平方米,居住着6000多戶,人均居住面積只有2.94平方米,祖孫三代蝸居一室在這裏也不算稀罕。1992年,市九屆人大六次會議通過開發改造地德里棚戶區的決議。到1993年10月,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一期工程就竣工投用,33萬平方米、47幢現代化樓房拔地而起,3400戶居民喜遷新居,最大棚戶區成爲一片現代化的居民小區。持續的棚戶區改造讓越來越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2003年8月10日,全市最大的集中供熱項目——哈爾濱市道里集中供熱工程開工,項目總投資17億元。被列爲省百項工程和市重點工程。集中供熱在全市進入普及發展階段。

2005年10月,經過兩年多的緊張建設,全市最大的集中供熱項目——哈爾濱市道里集中供熱工程全部竣工。該項目被列爲省百項工程和市重點工程,總投資17億元。僅一期工程就使10萬戶居民受益,住宅室溫平均提高3.5℃,讓市民冬季生活更加舒適。隨着集中供熱工程的逐漸普及,城市裏一根根大煙囪不見了,屋子更暖、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城市環境和生活舒適度都得到明顯提升。

2006年12月,磨盤山供水一期工程正式供水,哈爾濱供水格局開始由松花江水源向磨盤山水源轉變。2007年哈爾濱主城區165萬市民喝上磨盤山水;2009年11月,磨盤山供水工程二期供水。哈爾濱進入“飲用山泉水時代”。

很久以來,哈爾濱市一直以松花江爲主水源輔以地下水源,難以滿足城市的需要。2003年全市日缺水量達32萬噸,停水不是什麼稀罕事兒,很多居民會在家中存水以備不時之需。經過三年奮戰,2006年12月,磨盤山供水一期工程正式供水,次年主城區就有165萬市民喝上磨盤山水。磨盤山位於五常市境內沙河子鎮, 這裏水質極佳,富含礦物質,可以和礦泉水媲美。2009年11月,磨盤山供水工程二期供水。至此,哈爾濱供水格局完成了由松花江水源向磨盤山水源的重大轉變,哈爾濱市民喝上了“山泉水”,哈爾濱人的生活變得美好。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