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延安,小雨一場接着一場。

老鄉都說,如今青山綠水植被好,雨水多了,心尖尖兒涼,脾氣兒自然薄。

棗園有個“老趙”,預約一個接着一個。

派出所民警都說,“老趙”的話兒就是及時雨,多大脾氣都澆滅,多大糾紛都能調。

大家嘴裏的“老趙”名叫趙學慧,今年64歲,是陝西省延安市公安局棗園派出所張思德調解室聘請的“首席”調解員,因爲退休前曾是延安市公安局寶塔分局的一位民警,並且有40年黨齡和40年警齡,大家都笑稱他爲“40”後首席。

6月17日,記者來到張思德調解室,實地探訪老趙矛盾調解的絕招。

才一進門,牆上的一張張思德剪紙畫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你真厲害,一眼就看到了我們的寶。”迎上來的老趙立刻介紹起來,調解室以張思德命名,就是要提醒我們,把“爲人民服務”記在心上,讓“張思德精神”代代相傳。

談起傳承“張思德精神”,創新調解法寶,老趙打開了話匣子,“做調解關鍵要有愛心、耐心,讓羣衆聽得進去、靜的下心,才能把工作做到羣衆心坎上去。一碗水要端平,公平公正很重要!”

爲了把工作做到羣衆心坎上,老趙想了很多辦法。他下載電視臺的各類法治節目案例182部,在調解矛盾糾紛中,遇到相似案例,就組織當事人雙方觀看。他說有時候自己講得口乾舌燥,卻抵不上一個案例來的實在。兩年來,利用以案說法,老趙調解處理因民間糾紛引起的各類治安案件18起。

還沒介紹幾句,兩位滿臉愁容的羣衆推門進來,詢問證件辦理方面的問題。雖然不是糾紛,老趙還是耐心解答,詳細介紹辦理程序。

“只有急羣衆所急,重視這些小問題,纔不會形成糾紛隱患,羣衆找上門,我介紹詳細點,民警們工作也好做些。”嘴上招呼着記者,老趙的手一刻沒停,給羣衆找着資料。

當記者問起,他調解的案例最多的是什麼類型時,老趙的回答出乎意料——並不是農村地區較多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矛盾糾紛,而是工傷和工資糾紛。老趙說這跟轄區的特點有關。

2019年5月,一對老實巴交的重慶籍夫婦來到調解室向老趙求助。原來,在2016年6月,轄區內一戶人家僱傭其打水井兩口,工資一萬,完成後僱主卻付給當事人7500元,剩餘2500元拖欠近三年一直未付,他們希望老趙能幫助解決問題。瞭解情況後,老趙想盡一切辦法讓糾紛圓滿調解。拿到拖欠款的當事人用佈滿老繭的雙手緊緊握着老趙的手不放。那一刻,老趙說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意義。

“調解是一項藝術,老趙做了一輩子公安工作,經驗豐富,把羣衆當親人,把羣衆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解決。”談起老趙,棗園派出所所長李軍陽這樣誇他。

據瞭解,靠着對“張思德精神”的傳承,對爲人民做好每件小事的理解,2年來,老趙已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近百件,收到錦旗40餘面。

記者問老趙做調解工作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以心換心。”老趙說,“在調解之前,需要緩和雙方的關係,慢慢拉近感情,特別是面對性格暴躁,脾氣不好的人。只有推心置腹,才能解決問題。”這纔是金牌調解員老趙的法寶。

(人民公安報社陝西融媒體採訪組 執筆:鄔春陽 李召陽 攝影:溫凱)

來源:中國警察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