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有一年多了,目前仍在不断呈散发状、点发状态出现,有确诊病例在11次核酸检测之后才呈阳性,是病毒更狡猾了吗?我们有可能战胜它吗?

今天,被市民们亲切称为“疾控女侠”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教授做客第164讲上海科普大讲坛,为大家带来《新冠防控,我能做什么?》。

上海时刻

口罩暂时不用该如何正确放置?“疾控女侠”吴凡来教你!#防疫 #新冠 #上海

视频号

吴凡说,

在现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

市民要继续保持健康的个人行为,

为自己穿上一件“无形的保护服”;

市民也要尽快完成规范的疫苗接种流程。

再认识病毒

吴凡介绍,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小、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寄生生物,含一种类型的核酸或遗传物质,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室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干燥、湿润、海水环境、一般的物品表面都可存活三天,它还能耐PH2.2的酸性环境;在4°C条件下,新冠病毒在海水环境、物品表面可存活7天。”

最近,大家不时听说病毒变“聪明”——变异的消息。吴凡解释,在自然界,由于病毒基因组复制的保真性低,病毒基因会发生变异,进而获得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强大能力。变异一般通过抗原漂移或抗原替换发生。“就目前而言,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病率和病死率更高。”吴凡说。

洗手作用不亚于戴口罩

吴凡又提到了疫情时代的“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和注意个人卫生。“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是一对灵活掌握的措施。有人抱怨,夏天到了口罩实在‘戴不住’。那么,如果能确认与其他人员保持1.5米以上距离,就不一定要戴口罩。”吴凡说。有数据显示,老年人戴口罩频率要比低年龄人低,这是由于老年人肺能力下降,戴口罩或带来不适。“这时候需要大家相互理解,和老年人交流时候保持社交距离。”

吴凡说,行为健康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至关重要。她指出,洗手的作用一点不亚于戴口罩,尤其对于喜欢乱摸的小朋友来说。洗手的要素有三个:肥皂、20秒和流水。吴凡解释说,哪怕是普通肥皂,都可以破坏病毒外层包裹的膜,使之失去感染人的能力。而实验表明,只有达到20秒以上,病毒才能被破坏。“要强调的是,从外面回家或乘坐公共交通到目的地后,必须要洗手。如果没有水,就不要用手摸眼、鼻、口等有黏膜的地方。”

疫苗作用“利人利己”

吴凡谈到了对于新冠疫苗的科学态度。“疫苗是’利人利己‘的。疫苗效果不是100%,但能形成有效保护。至少对个体来说,一定可以减轻症状。”她说,“在形成群体免疫前,接种完疫苗的市民还是要戴口罩。”

此外,疫苗对变异病毒的有效性需持续监测。“好消息是,今天的疫苗对于变异的病毒仍然是有效的。但这句话不是永远的,我们需要保持警觉。”

对于“强化免疫”的问题,吴凡举例说,大家小时候接诊过两针麻疹疫苗,但到高中时候还会再补一针,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增长和长期不感染的状态,疫苗效果会下降,就需要再强化。“对于新冠疫苗来说,今后是否需要强化分两种情况:一是看疫苗的种类以及它免疫的持久性,不同疫苗后续加强免疫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观察到持续免疫效果是否有下降。”

吴凡说,还没有接种的市民,在身体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尽快去接种;已经接种了第一针,并满足第二针接种条件的,赶紧去打第二针。这样,才能更好保护我们每个人和社会。

在大讲坛上,吴凡教授还送出了她和老师汪玲教授的抗疫新书《当下与未来》,这不仅是一部记录当下疫情的纪实作品,也是一部培育未来医学优才的启迪之作。

夏秋季如何防护?七种防护“法宝”请收好▽

新冠疫苗接种35问▽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视频制作:刘慧琴

编辑:李争

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