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清扬

包贝尔又拍电影了。

在演员方面,包贝尔的路人缘并算不得好。于是近年来,他开始逐步往导演方面转型,可成果也乏善可陈。上一部作品是2018年上映的《胖子行动队》,票房2.61亿,勉勉强强过了及格线;豆瓣评分却只有4.2,口碑可以说完全滑坡。

这一次,他选择了从改编入手,而且还选了一部影史经典:《阳光姐妹淘》。

这部电影于2011年在韩国上映,是当年韩国上半年最卖座的电影。也是属于影史上非常少有的聚焦女性友谊的题材,相当经典。位列豆瓣Top250,评分高达8.8,算是无数影迷心目中的“白月光”。

韩国版《阳光姐妹淘》

因此,这部电影被包贝尔拿来改编的消息传出后,观众不由得开始好奇:会是一次成功的本土化,还是又一次“毁经典”?

故事

两个版本的《阳光姐妹淘》故事线都一致,讲述的都是一帮已经进入中年的学生时代“姐妹团”,因其中一位同伴身患绝症,于是借此机缘,姐妹们一个个再度聚首的故事。影片的时间线不断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来回切换,让观众得以站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上去回顾一群人的人生。

这样的群像回忆体裁,使得《阳光姐妹淘》不同于传统的故事片,其并不依赖外显的矛盾冲突来推进叙事。可以说,其动人之处并不在于故事,而在于人物性格、关系塑造以及相对应的时代情境上。

这种电影极难改编复制,因为人物的性格和境遇,本质都是由其所成长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政治文化等复杂元素共同塑造的,特殊性极大。

以国产电影来对应,就好比《夏洛特烦恼》和《你好,李焕英》这类穿越电影,虽然都以喜剧面貌出现,但真正打动观众、使影片血肉完整的,还是其中体现的校园生涯、文工团、商品配给制等独一无二的时代元素,这些元素一点点撑起了影片中各处细节,才能让一代观众的共同记忆被成功唤起。

《夏洛特烦恼》

可以说,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改编形式。复杂程度无异于一次再创作。

这样的高难度选题,选择让几乎还是新人导演的包贝尔来操盘,不禁让观众捏了一把汗:

他能成功吗?

结果没有悬念地崩了。

失败的本土化

截至发稿,国产《阳光姐妹淘》的票房只有七千来万,豆瓣评分掉到了4.9。这一次,两个指标都没能及格。

对于影片的评价,观众们的意见出奇一致:

“逐帧翻拍,感觉几乎不需要导演。”

“就连机位都一样。”

将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可以说改编版从剧情框架、人物性格、分镜节奏甚至语言台词上,都和原版大同小异。除了“光州事件”等韩国特殊历史事件不得不做出调整外,其余部分几乎都原模原样复制了过来。正因此,改编版被网友讥讽为原版的“汉化版”,完全是“复制粘贴”。

两版《阳光姐妹淘》剧照对比

既然如此,改编版《阳光姐妹淘》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答案是,靠元素的堆砌。比如插入大量90年代劲歌金曲,以及黎明、王祖贤等上世纪末港台男女星的海报,还启用了大量的黄色滤镜,试图将怀旧效果拉满。除此之外,对一些人物形象也做了适度改动,比如韩版中爱骂人的“书呆子”一角,在改编版中成了沉迷金庸小说,时不时要打一套拳模仿杨过的神经质女孩;为了上街参与工人运动,不惜离家出走的哥哥,成了一头长发,在家啃老,最后义无反顾踏上追梦之路的摇滚青年。

国产版《阳光姐妹淘》

大量插入经典老歌,是早年不少穿越和公路喜剧片爱用的套路,如《夏洛特烦恼》中的《一剪梅》,《港囧》中对李克勤、Beyond等歌手的作品串烧等。一首好歌的正确运用,能够迅速为影片赋能,将观众的情绪迅速拉进对应的年代。

然而这些都只是细节,细节是为影片大框架服务的,而非相反。由于影片大框架上出现了许多硬伤,使得这些细微之处不但没起到预想的效果,反倒显得颇为突兀牵强。

其中最大一处硬伤,就是“女子学校”的背景设定——当然,这也是完全照搬的原版。

无论原版还是翻拍版,都涉及校园暴力的概念,虽然两个版本都不约而同对这个话题做了喜剧化处理,但女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依然贯穿了全片的大部分情节。

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通常都以男性居多,女性施暴者也有,但多数也是依附男性存在。唯有在女子学校中,才会出现纯粹的“女子暴力团”这种不伦不类的产物。然而,根据相关论文统计,目前我国女子中学的数量只有约20所。

而一部商业电影为了取得市场上的成功,需要让最大基数的观众产生代入感。这一前提与现实的脱节,导致影片中的许多情节,如女生闹市打群架,刻意安排的男女生联谊活动等,全都变得相当失真,导致观众完全产生不了代入感。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范小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影片改编过程中,仅仅把原版故事照搬过来是不够的,最多只占50%。相比起来,更重要的是完成剧本的本土化演绎,此外,演员的表演、服化道的细节,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正如豆瓣上一名网友的评论:

“时代元素的体现,应该融入到主人公生活细节上的方方面面,让人在不经意间重温于过往的记忆中,产生时代共鸣。而这样滥用时代元素,一股脑的堆砌,只会适得其反。”

翻拍改编之路

这不是翻拍片第一次遭到诟病了。

相比原创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以及连带的巨大不确定性,不少影视从业者似乎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已有的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背景有一定相似的韩国和日本,自然就成了最佳的目标市场。

理想很美好,结果却似乎总是有些出入。

在翻拍韩国影视作品方面,近年来例子不少。譬如改编自《老手》的《“大”人物》,改编自《伟大的愿望》的《小小的愿望》,同名电影《你的婚礼》和《当男人恋爱时》等。除了电影,还有电视剧,如据说改编自《请回答1988》的《我们的青春期》等。

《小小的愿望》

这些翻拍各有各的毛病,没有一个称得上完全成功。深究起来,根本问题都大同小异,都体现在不同文化转换过程中导致的失真。

上述影片中的《“大”人物》可能属于较为成功的一部。票房3.8亿,豆瓣评分6.5,算是都上了及格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创表示,翻拍的关键点集中在本土化上,改编过程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除了故事主线和底层人跳楼那条线没动,所有可以本土化的事件基本都改了。”

以影片开篇情节为例,其灵感来自于一则略显荒诞的社会新闻:2015年,山东三名男子合伙制造假币赚钱,为了防止被识破,三人购买设备,苦学技术,不造百元大钞,专攻1元硬币。原本计划大赚一笔,可在投入了18万元成本后却只造出了16万枚硬币,亏了近两万多,最终也只卖出了一部分便被警方抓获。

但即便做了这些技术性改动,全片大框架上却仍有硬伤:就没听说过这么嚣张的富二代。再加上没交代清楚“富二代”赵泰的出身背景,使得影片从根子上就蔓延着一股虚假感。

《“大”人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受到过去几年的所谓“韩流”影响,使得部分从业者认为这样的改编作品能在年轻人中产生影响力,吸引眼球,于是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力。

范小青分析,国内电影界一直喜欢从韩国购买IP,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觉得文化背景相似,在市场上成功率更高;二是觉得IP价格相比好莱坞而言更便宜。综合考虑下来,最受中国买家欢迎的,都是那些在韩国市场上经过票房验证的电影。

但由于抱着这种“抄近道”的思想,在改编过程中,片方往往不会付出太多时间和心思。再加上该类影片多由新人导演来操盘,项目经验不成熟,自然使得成功率变得更低。

范小青还认为,在改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编剧。编剧不但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原版故事,也要同时具改编和再创作的热情。

“不是当行活,而是要有创作的热情。怎么把电影做出国内的温度来,尤其重要。”范小青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