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清揚

包貝爾又拍電影了。

在演員方面,包貝爾的路人緣並算不得好。於是近年來,他開始逐步往導演方面轉型,可成果也乏善可陳。上一部作品是2018年上映的《胖子行動隊》,票房2.61億,勉勉強強過了及格線;豆瓣評分卻只有4.2,口碑可以說完全滑坡。

這一次,他選擇了從改編入手,而且還選了一部影史經典:《陽光姐妹淘》。

這部電影於2011年在韓國上映,是當年韓國上半年最賣座的電影。也是屬於影史上非常少有的聚焦女性友誼的題材,相當經典。位列豆瓣Top250,評分高達8.8,算是無數影迷心目中的“白月光”。

韓國版《陽光姐妹淘》

因此,這部電影被包貝爾拿來改編的消息傳出後,觀衆不由得開始好奇:會是一次成功的本土化,還是又一次“毀經典”?

故事

兩個版本的《陽光姐妹淘》故事線都一致,講述的都是一幫已經進入中年的學生時代“姐妹團”,因其中一位同伴身患絕症,於是藉此機緣,姐妹們一個個再度聚首的故事。影片的時間線不斷在回憶與現實之間來回切換,讓觀衆得以站在一個更長的維度上去回顧一羣人的人生。

這樣的羣像回憶體裁,使得《陽光姐妹淘》不同於傳統的故事片,其並不依賴外顯的矛盾衝突來推進敘事。可以說,其動人之處並不在於故事,而在於人物性格、關係塑造以及相對應的時代情境上。

這種電影極難改編複製,因爲人物的性格和境遇,本質都是由其所成長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政治文化等複雜元素共同塑造的,特殊性極大。

以國產電影來對應,就好比《夏洛特煩惱》和《你好,李煥英》這類穿越電影,雖然都以喜劇面貌出現,但真正打動觀衆、使影片血肉完整的,還是其中體現的校園生涯、文工團、商品配給制等獨一無二的時代元素,這些元素一點點撐起了影片中各處細節,才能讓一代觀衆的共同記憶被成功喚起。

《夏洛特煩惱》

可以說,這是難度最大的一種改編形式。複雜程度無異於一次再創作。

這樣的高難度選題,選擇讓幾乎還是新人導演的包貝爾來操盤,不禁讓觀衆捏了一把汗:

他能成功嗎?

結果沒有懸念地崩了。

失敗的本土化

截至發稿,國產《陽光姐妹淘》的票房只有七千來萬,豆瓣評分掉到了4.9。這一次,兩個指標都沒能及格。

對於影片的評價,觀衆們的意見出奇一致:

“逐幀翻拍,感覺幾乎不需要導演。”

“就連機位都一樣。”

將兩個版本進行對比,可以說改編版從劇情框架、人物性格、分鏡節奏甚至語言臺詞上,都和原版大同小異。除了“光州事件”等韓國特殊歷史事件不得不做出調整外,其餘部分幾乎都原模原樣複製了過來。正因此,改編版被網友譏諷爲原版的“漢化版”,完全是“複製粘貼”。

兩版《陽光姐妹淘》劇照對比

既然如此,改編版《陽光姐妹淘》的獨特性體現在哪裏?

答案是,靠元素的堆砌。比如插入大量90年代勁歌金曲,以及黎明、王祖賢等上世紀末港臺男女星的海報,還啓用了大量的黃色濾鏡,試圖將懷舊效果拉滿。除此之外,對一些人物形象也做了適度改動,比如韓版中愛罵人的“書呆子”一角,在改編版中成了沉迷金庸小說,時不時要打一套拳模仿楊過的神經質女孩;爲了上街參與工人運動,不惜離家出走的哥哥,成了一頭長髮,在家啃老,最後義無反顧踏上追夢之路的搖滾青年。

國產版《陽光姐妹淘》

大量插入經典老歌,是早年不少穿越和公路喜劇片愛用的套路,如《夏洛特煩惱》中的《一剪梅》,《港囧》中對李克勤、Beyond等歌手的作品串燒等。一首好歌的正確運用,能夠迅速爲影片賦能,將觀衆的情緒迅速拉進對應的年代。

然而這些都只是細節,細節是爲影片大框架服務的,而非相反。由於影片大框架上出現了許多硬傷,使得這些細微之處不但沒起到預想的效果,反倒顯得頗爲突兀牽強。

其中最大一處硬傷,就是“女子學校”的背景設定——當然,這也是完全照搬的原版。

無論原版還是翻拍版,都涉及校園暴力的概念,雖然兩個版本都不約而同對這個話題做了喜劇化處理,但女生之間的打架鬥毆依然貫穿了全片的大部分情節。

校園暴力的實施者和受害者,通常都以男性居多,女性施暴者也有,但多數也是依附男性存在。唯有在女子學校中,纔會出現純粹的“女子暴力團”這種不倫不類的產物。然而,根據相關論文統計,目前我國女子中學的數量只有約20所。

而一部商業電影爲了取得市場上的成功,需要讓最大基數的觀衆產生代入感。這一前提與現實的脫節,導致影片中的許多情節,如女生鬧市打羣架,刻意安排的男女生聯誼活動等,全都變得相當失真,導致觀衆完全產生不了代入感。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釜山國際電影節顧問範小青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影片改編過程中,僅僅把原版故事照搬過來是不夠的,最多隻佔50%。相比起來,更重要的是完成劇本的本土化演繹,此外,演員的表演、服化道的細節,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正如豆瓣上一名網友的評論:

“時代元素的體現,應該融入到主人公生活細節上的方方面面,讓人在不經意間重溫於過往的記憶中,產生時代共鳴。而這樣濫用時代元素,一股腦的堆砌,只會適得其反。”

翻拍改編之路

這不是翻拍片第一次遭到詬病了。

相比原創所需要的時間成本,以及連帶的巨大不確定性,不少影視從業者似乎更傾向於直接購買已有的影視作品,作爲文化背景有一定相似的韓國和日本,自然就成了最佳的目標市場。

理想很美好,結果卻似乎總是有些出入。

在翻拍韓國影視作品方面,近年來例子不少。譬如改編自《老手》的《“大”人物》,改編自《偉大的願望》的《小小的願望》,同名電影《你的婚禮》和《當男人戀愛時》等。除了電影,還有電視劇,如據說改編自《請回答1988》的《我們的青春期》等。

《小小的願望》

這些翻拍各有各的毛病,沒有一個稱得上完全成功。深究起來,根本問題都大同小異,都體現在不同文化轉換過程中導致的失真。

上述影片中的《“大”人物》可能屬於較爲成功的一部。票房3.8億,豆瓣評分6.5,算是都上了及格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主創表示,翻拍的關鍵點集中在本土化上,改編過程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除了故事主線和底層人跳樓那條線沒動,所有可以本土化的事件基本都改了。”

以影片開篇情節爲例,其靈感來自於一則略顯荒誕的社會新聞:2015年,山東三名男子合夥製造假幣賺錢,爲了防止被識破,三人購買設備,苦學技術,不造百元大鈔,專攻1元硬幣。原本計劃大賺一筆,可在投入了18萬元成本後卻只造出了16萬枚硬幣,虧了近兩萬多,最終也只賣出了一部分便被警方抓獲。

但即便做了這些技術性改動,全片大框架上卻仍有硬傷:就沒聽說過這麼囂張的富二代。再加上沒交代清楚“富二代”趙泰的出身背景,使得影片從根子上就蔓延着一股虛假感。

《“大”人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受到過去幾年的所謂“韓流”影響,使得部分從業者認爲這樣的改編作品能在年輕人中產生影響力,吸引眼球,於是都在朝着這個方向發力。

範小青分析,國內電影界一直喜歡從韓國購買IP,主要原因在於兩點:一是覺得文化背景相似,在市場上成功率更高;二是覺得IP價格相比好萊塢而言更便宜。綜合考慮下來,最受中國買家歡迎的,都是那些在韓國市場上經過票房驗證的電影。

但由於抱着這種“抄近道”的思想,在改編過程中,片方往往不會付出太多時間和心思。再加上該類影片多由新人導演來操盤,項目經驗不成熟,自然使得成功率變得更低。

範小青還認爲,在改編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編劇。編劇不但要全面細緻地瞭解原版故事,也要同時具改編和再創作的熱情。

“不是當行活,而是要有創作的熱情。怎麼把電影做出國內的溫度來,尤其重要。”範小青說。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