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山東省港口集團與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簽約合作,是山東港口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與國家能源集團聯手打造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助力“碳達峯、碳中和”的有力舉措。

6月18日,山東省港口集團與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山東港口集團 供圖)

根據協議,雙方在山東海上風電基地、綜合智慧能源港口、綠色低碳產業基金、煤炭中轉及物流運輸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積極探索互利共贏的深度合作模式,打造央地合作典範。

能源、交通企業跨界“握手” 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

事實上,今年4月29日,山東港口已經與國家能源集團全資子公司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先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簽約,雙方將合作全面升級到總部級別,不僅將在更多領域、更高層次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深度合作,而且構建起總部層面的溝通合作機制,彼此學習借鑑在國企改革、創新發展、資源整合等方面成熟經驗,進一步增強改革創新能力,助力雙方在各自行業內走在前列。

打造山東海上能源母港,共同推動山東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共同建設山東省海上風電產業經濟帶,打造國際化海上能源母港,推動山東省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大基地建設,聯合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發展模式。

打造綜合智慧能源、氫能綜合利用的示範性港口。共同建設港口區域風電和光伏項目,推動港口用能降本增效、清潔能源生產及高效利用。利用港口區域工業副產氫,投資建設加氫基礎設施,規劃開展新能源制氫,推動港口設備和物流運輸氫能示範應用。

開展綠色低碳產業基金合作。探討設立綠色低碳產業基金,投資風電、光伏、氫能、儲能、能源物聯網等領域優質項目,支持海上能源母港和海上風電產業經濟帶建設和發展。

以海上風電破局,港口新能源發展前景可期

海風是清潔無污染的、幾乎無窮無盡的能源,用海風發電將是最具成本競爭力和韌性的電力來源之一。

據市場研究機構埃信華邁彙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總量已經達到35吉瓦(1吉瓦=10^9瓦),已納入各國能源規劃的海上風電裝機量則達到了285吉瓦。其中,現存海上風電裝機中有70%位於歐洲,西班牙、丹麥、英國等多國都建有海上風電專用港口,已產生極高社會價值。在國內,山東、浙江、廣東、江蘇等省也發佈了相關規劃,將光伏和風電作爲能源轉型主力。

山東海岸線長達3345公里,擁有15.9萬平方公里海域,特別是山東港口渤海灣港各港口,在地理位置、海洋季風、港區整體運營以及海上風電場的安裝建設、設備供應、物流運輸鏈等方面均具有發展海上風電的天然優勢。

從長期看,建設海上風電港口不僅能夠完善海上風電產業供應鏈,而且能爲電解水制氫提供必要條件。一段時間以來,風電等新能源的電力消納難限制了我國新能源發展,而港口周邊往往是臨港產業的集聚地,海上風電緊鄰電力負荷中心,消納前景廣闊。

以山東港口爲例,山東是工業大省、能源大省,擁有全國最大的煉油產能和裝備製造業,利用海上風電、海水制氫,既可以推動山東港口設備和物流運輸的電能化和氫能化,又可以廣泛應用於汽車、大型機械、軌道交通等領域,推動交通終端用能清潔化,還可與煉化、鋼鐵、製造等行業有機融合,在更大尺度上實現產業耦合,有效減少碳排放。而山東港口遍佈海岸線的7個港區形成“〉”字型,環抱省內衆多企業,能直接實現電能與氫能的就地消納,將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此外,雙方還對開展煤炭及物流運輸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當前,國家能源集團朔黃(山西神池縣至河北黃驊)、黃大(河北黃驊至濰坊大家窪)鐵路已與山東大萊龍鐵路實現連接,利用龍口港完成進港煤炭和返程鐵礦石運輸,開闢了“西煤東運”新的物流大通道。

據介紹,以此次簽約爲契機,山東港口將與國家能源集團下屬港口企業開展合作,利用朔黃、黃大鐵路與山東港口貫通,加快釋放鐵路運能,開闢新的煤炭下水出海口。

同時,依託這兩條鐵路大通道,將連接天津、黃驊、濰坊、濱州、東營等地區,有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並將助力山東港口將腹地延伸至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西部地區,加快培育和拓展新的回程貨源,更好發揮環渤海重要戰略通道作用。(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