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敦煌兒女》劇照

“我們《敦煌女兒》經歷十年時間,在各方幫助下不斷改進,我沒覺得苦,反而這是一個美好的過程,對我本人來說很珍貴。”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昨天在滬劇《敦煌女兒》“二改”研討會上感慨。出席研討會的專家,一路看着《敦煌女兒》在舞臺上摸爬滾打,卻依然觀看演出後淚滿襟,既是被劇情打動,也欣喜於這部戲的成熟。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認爲,《敦煌女兒》在上音歌劇院的演出,情節和表演幾乎無可挑剔。儘管去年演出場次不多,但首演以來,它走進很多劇場、高校,幾乎每場都滿座。而從《雷雨》到《敦煌女兒》,上海滬劇院完成了劇目在現實題材創作和演出品質上的提升。“我眼淚止不住,工作人員友善地給我遞來兩張紙巾”,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第二次看《敦煌女兒》,“我們在評價這個戲之前,觀衆已經用腳投票,把票給買光了,這足以證明它的成功。”

在專家眼中,每位演員所塑造的角色都帶來了驚喜。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季國平本希望能幫這部戲提些建議,但看到最後,他感慨:“毛病實在不太好挑,也不忍心再去挑。”季國平被情節和主創團隊的精神深深打動,“如果說當下的舞臺藝術都能用心、用功、用情地呈現,那麼作品一定能從高原走向高峯。”(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