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中車董事長孫永才:堅持創新驅動,打造“中國標準”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張海妮

作爲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鐵路誕生的歷史尚不足兩百年,但卻爲社會的發展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高速鐵路集高新技術爲一體,需要複雜的超大規模集成系統,代表了鐵路技術的最高水平,對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舉足輕重。

中國所有的高鐵機車都來自於中國中車——這家既古老又年輕的企業擁有完整的產品譜系,是全球規模領先、品種齊全、技術先進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其旗下子公司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881年的胥各莊修車廠,現有架構於2015年由原南、北車重組合併合成。擁有140年曆史的中國中車不僅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的主力軍,目前,中國中車的產品已出口至全球六大洲109個國家和地區。

“高鐵和中車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高鐵的發展模式,爲世界各國發展高鐵提供了經驗借鑑。”近日,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中車始終堅守自主創新意識,把高鐵發展和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承擔起振興國家高端裝備製造業、推動高鐵走向世界的歷史使命。

1元引進、3元消化 跳出“引進再引進”怪圈

1881年春,胥各莊(今唐山市豐南區)修車廠在唐山運煤河碼頭附近建立,也即中車唐山公司的前身,成爲中國第一個機車車輛工業企業。儘管規模很小,但這是中國鐵路工業的開端。

從中國第一個鐵路工廠——胥各莊修車廠,到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機車,再到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建成,中國中車見證了中國鐵路工業從“0”到“1”的質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着中國鐵路市場需求的發展——以上海到北京爲例,1949年坐火車最快需要36個多小時,2017年“復興號”上線只需4小時28分,中國中車的產品從綠皮車逐漸演變至當下的“復興號”動車組。

歷史的積澱和奮鬥的基因造就了當下的中國中車。“我們從仿製舊型起步,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不斷摸索、自主設計,創造了新中國多個第一。”孫永才介紹,本世紀至今,中國中車科技創新實力飛速提升。

從追趕到超越,中國中車總結的核心方法就是自主創新。孫永才介紹,中國中車始終堅守自主創新意識,不是簡單地“以市場換技術”,而是要掌握關鍵技術,更要着眼提升自主創新和持續創新能力。

堅持不懈,創新超越。儘管在高鐵技術上,中國是後來者,但以中國中車爲代表的中國企業不急不躁,發力於集成創新實現後發優勢。“先緊跟不掉隊,實力增長到一定階段,再發力超越,爭取領先。”孫永才介紹,雖然“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討不來、要不來的”,但只要堅持不懈創新,是能夠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在創新實力、資金實力都比競爭對手跨國公司要弱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比較合適的選擇,“復興號”動車組就是典型案例。

“復興號”在我國高鐵技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據中國中車方面介紹,復興號CR400AF/BF 型動車組首次以中國標準爲主導,按照正向設計思路,以自主化、簡統化、互聯互通、技術先進爲目標,研製的時速350公里中國標準動車組。

“集成創新不是簡單的技術拼盤,而是在對引進技術充分消化吸收基礎上,通過創新體系升級和掌握核心技術的深度融合,進而實現全面自主創新,研發更有技術優勢和競爭力的產品。”孫永才介紹,中國中車始終堅持“以我爲主”的創新思維,以實現核心技術獨立自主爲目的,每花1元錢引進技術,就要再花3元錢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從而跳出了“引進再引進”的怪圈。

打造中國標準 掌握行業話語權

“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確立標準是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不變信條。

成爲高鐵競技場上的“玩家”並不是賽程的終點,中國高鐵作爲後來者,面臨的是的標準挑戰。而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就要儘早進入賽場,乃至參與賽場的建設,進而成爲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這種賽場主導意識,其核心體現就是要打造中國標準,讓中國標準和其他標準一樣,成爲行業的世界通用標準。”孫永才介紹,復興號CR400AF/BF型動車組是完全按照中國標準研製的動車組,目的就是建立動車組的中國標準體系。

中國中車介紹,根據《時速350公里中國標準動車組暫行技術條件》,CR400AF/ BF型動車組採用標準或技術文件134項,有101項是中國標準,佔75.4%。

標準的統一意味着所有標動平臺列車都能夠連掛運營、互聯互通互換。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級的車,不管是哪個平臺出品,都能連掛運營,不同速度等級的車也能相互救援。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司機駕駛界面,還是旅客體驗界面,都做到完全統一。

相較於國際和歐洲標準,復興號動車組的功能標準和配套軌道的施工標準更高:運營速度由300km/h提升到350km/h,壽命由20年提高到了30年,運行阻力相比較下降了7%,車輛外形尺寸有所增加。簡單概括其先進性,即壽命更長、身材更好、容量更大、操作更簡便、舒適度更高、安全性更高、適應環境更廣、節能環保理念更先進。

更高的標準意味着更強的兼容性。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變,被極寒、霧霾、柳絮、風沙等情況“淬鍊”出的中國高鐵技術標準能夠兼容不同國家鐵路制式。復興號動車組透露出我國正在努力建立中國標準體系。中國中車方面介紹,其打造中國標準的實施策略是“聚焦優勢、三步實施”:第一步是等效採用國際標準,快速提升產品和技術進入全球市場的能力;第二步是攻克核心及關鍵零部件技術,形成優勢,成熟一個、制定一個,打造自己的標準;第三步是由點到面,形成領先的整機及配套產品標準體系。

從本土化到國際化 走向世界有三大關鍵

6月初,中國中車爲美國洛杉磯縣生產的地鐵車輛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工廠亮相,這批車輛將被運至洛杉磯進行試運行。中國中車還將爲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提供11列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爲老撾、泰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提供動車組產品。

作爲中國高鐵“走出去”的主力軍,中國中車有着豐富的實踐經歷。孫永才以中國中車自身的經驗總結,從“本土化”到“國際化”,從“中國企業”到“跨國經營”,高端裝備走向世界要經歷三個關鍵環節。

其一是“五關”。孫永才認爲,高端裝備出海與普通產品不同,其目標市場是要到軌道交通裝備技術領先的國家去,要過實力關、標準關、文化關、環保關和信譽關,也即技術要硬,達到對應市場的標準,理解和尊重國際業務所在地的文化,守住環保的底線和紅線,重視交易中的信譽形象樹立。

其二是“借梯登高”,也即用資本運作的方式,實施海外併購,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既能迅速實現海外市場拓展,又能提升核心技術掌控能力。中國中車方面介紹,近年來,該公司先後在英國、德國、芬蘭等發達國家,併購、參股多家優質企業,通過資源互補、協同拓展、產能合作、技術聯合等,加快核心能力培育,開拓市場空間,加快中車國際化進程。

其三是“共享共贏”。海外投資並不是簡單地建廠,必須要以本地人的思維、習慣、方式、規則去做事,“共享共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綠色、健康發展。中國中車舉例,波士頓地鐵的中標後,其開始籌劃在美國建立製造基地,在基地的規劃中原本要拆掉一座老房子,但派駐美國工廠的代表發現,老房子承載了當地數千人的寄託與回憶,中車最終決定把老房子保留下來,這也獲得了當地居民和工會的支持,在基地的開工儀式上,當地人打出了“歡迎中國中車”的標語。

中國中車“走出去”不僅是產品的走出去,還有服務走出去。企業的發展不是零和競爭的關係,而是在共贏的目標下,更好地爲當地便捷出行貢獻力量。如在新加坡市場,中國中車與川崎重工聯手提供了先進的地鐵車輛產品,在另外一些市場上,中國中車也與西門子一起爲當地提供綠色、安全的軌道交通產品。中國中車願意與各國軌道交通企業合作,爲當地用戶提供更好的軌道交通產品,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貢獻力量。

與中國鐵路同行,站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中國中車的未來圖景中已聚焦於世界一流:到2025年,將建成以“一核兩商”爲標誌的世界一流中車,即成爲以軌道交通裝備爲核心,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高端裝備製造商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到2035年,將建成以“受人尊敬”爲標誌的世界一流中車。而彼時,或許高鐵市場中中國企業的身影會更加活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