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吉卜力大展火到北京,80歲宮崎駿還在製作新動畫

6月12日,“宮崎駿與吉卜力的世界——動畫藝術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迅速成爲這個夏天北京最火熱的展覽之一

6月12日,“宮崎駿與吉卜力的世界——動畫藝術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迅速成爲這個夏天北京最火熱的展覽之一。

連續幾日,美術館外都是蜿蜒長隊。儘管需要排隊一小時以上,仍阻擋不了影迷熱情。一跨進“宮崎駿與吉卜力世界”大門,到處是打卡拍照的人,想要坐上貓咪巴士,或是在樹叢下跟“龍貓”來張合影,都需要排長隊。

“這是吉卜力工作室傾盡心力打造的作品,能在中國展出,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在展覽開幕式上,不能到現場的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長、製片人鈴木敏夫通過視頻說,宮崎駿特別喜歡中國,大學時甚至學過中文。爲展覽提筆時,他感嘆,日本屬於中華文化圈,漢字傳入日本已逾千年,“用漢字來書寫,總有很深的感慨。”

這本來是一場吉卜力工作室史上最大規模的展覽。最初的計劃中,最有代表性的九部動畫片將打造出沉浸式的實景再現,宮崎駿的工作室也會原樣搬到展覽現場。

但疫情的蔓延,不但將原定去年舉辦的展覽延遲到現在,也因日方工作人員無法到場,不得已將展覽規模縮減一半。

“如果按吉卜力一貫的標準,這場展覽至少會有五、六十位日本的工作人員來布展。”參與此次策展和布展的負責人劉延軍告訴第一財經,這是一場吉卜力工作室完全主導的展覽。儘管展覽合作方天禹文化擁有18年服務於博物館的經驗,做過國博、故宮等大型重要展覽,這一次,吉卜力依舊通過視頻遠程監督,盡力做到每一個細節的完善,完成這次布展。

“觀衆看到的每一處燈光、每一句文字表述、每一幅畫的擺放,甚至展覽現場的音樂,都由他們決定。他們不能到場,我們就變成了他們的雙手。”劉延軍說,相比吉卜力在日本三鷹美術館豐富而沉浸式的動畫藝術呈現,這場展覽更側重於用平面敘述的方式。

在這場爲期4個月的展覽中,近300幅涵蓋《龍貓》、《千與千尋》等21部吉卜力工作室經典影片的複製畫稿、複製設計稿及賽璐珞原片,講述吉卜力工作室的歷史,以及幕前幕後的故事。

宮崎駿的中國緣

“可能今後我們會看到說中文的宮崎駿。”鈴木敏夫說這句話並非客套,而是宮崎駿對中國的情結。

17歲那年,宮崎駿正是看了東映公司出品的《白蛇傳》而喜歡上動畫,產生了對中國的好奇。他在東京的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選修過中文,大學畢業後,又選擇加入東映公司,成爲一名動漫師。

一走進展廳,就能看到吉卜力鐵三角——宮崎駿、鈴木敏夫、高畑勳的合影。高畑勳已於2018年去世,這張照片也成爲珍貴的一幕。

很多人第一次在展覽中看到宮崎駿和高畑勳到訪中國的照片。1984年,因《風之谷》的成功,宮崎駿和高畑勳受獎勵赴中國旅行,從北京一路去往上海,還專程帶上《風之谷》膠片拷貝去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該廠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是讓兩位動畫大師深爲感動的作品。

同樣因爲《風之谷》的成功,他們決定成立吉卜力工作室。所謂“吉卜力”,意爲“撒哈拉沙漠上吹拂的熱風”,暗含着宮崎駿期待“在日本動畫界掀起一陣旋風”的願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動畫界掀起長篇動畫和電視動畫之間的爭奪戰。前者以東映公司爲代表,以電影般的精良水準和高成本製作動畫;後者將原本每秒24幀降爲每秒12幀,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也更粗製濫造。

吉卜力1985年的成立像是一個宣言,在電視興盛的時期,他們要改變沒有觀影習慣的日本觀衆,更要對抗時代的風潮。究竟能不能成功,誰也不知道。

1986年,他們用第一部動畫電影《天空之城》做賭注,結果成功了。吉卜力活了下來,並且始終堅持創始人的承諾,只做劇場版長篇動畫。

作爲一家原創作品的工作室,無論在日本還是世界上,這樣的執着都是極爲特殊的存在。製作一部動畫所需的時間之漫長、承擔的風險之高,使得業界往往將重心放在可持續獲得收入的電視動畫系列上。吉卜力走了這條艱辛之路,也製作出符合自己理想中具有現實感和高品質的動畫。

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吉卜力

“每一部作品都竭盡全力,創作出注重每個細節,毫不妥協的作品”,是吉卜力自創立之初就定下的目標。最初的吉卜力並不僱傭員工,而是採用創作一部作品就召集70名工作人員、作品完成就解散團隊的模式。

“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是吉卜力負責人原徹先生對這家世界矚目的動畫工作室的評價。

吉卜力是一個奇蹟,每一部動畫片都投入重金製作,“懷抱着巨大的不安,然後積蓄巨大財富。即便收到高額收入,也會立刻全部投入到下一部作品的製作中,手頭幾乎一點都不剩。”

1989年,在日本動畫界正逐漸衰落的情況下,宮崎駿執導的《魔女宅急便》獲得吉卜力歷史上最大的成功,264萬觀衆人數,使之成爲當年日本最受歡迎的電影。宮崎駿也在這時候決定,吉卜力要有固定的動畫師團隊,給他們固定薪酬,爲他們建設新的工作室。

展覽的照片中,觀衆能看到早期的吉卜力工作室之侷促狹窄,300平方米內,將近90位工作人員擠在一起伏案作畫。

細心點的觀衆會發現,吉卜力工作室製作過25部動畫電影,展覽現場卻出現了44張海報。這是因爲,吉卜力常在電影製作完成之前就開始製作海報,通常都是兩張。這恰是吉卜力精益求精的傳統。

更讓影迷着迷的,是吉卜力工作室呈現的數百張畫稿和設計稿。爲了動畫的細膩和完美,吉卜力可謂極致,從概念草圖、故事分鏡、場面設計、動畫、美術草圖到完工,中間的流程極爲繁瑣。

比如《懸崖上的金魚姬》裏,一個水母浮出水面的12秒鏡頭,需要1613幅畫。整部動畫電影則由70名員工共同參與,共需17萬幅原畫稿。又比如《輝夜姬物語》,從策劃到完成歷經8年,共337位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在33個月裏畫出23800幅原畫稿,背景就有1430張,吉卜力工作室爲該片成立專門小組,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

縱觀宮崎駿的動畫,有人與自然的和諧,有日本神道文化,有反戰題材,也有相當多女性視角,如果不是長篇動畫,很難以豐富的表現力反映宮崎駿想要傳達的人生悲歡離合。

2001年,《千與千尋》上映,以304億日元票房創下持續19年的日本電影票房記錄。柏林金熊獎、奧斯卡金像獎的加持,則使得吉卜力和宮崎駿走向世界。有意思的是,在影迷心中代表着宮崎駿的,則是1988年上映的、當時票房並不成功的《龍貓》。

爲什麼龍貓會成爲吉卜力最著名的標籤?吉卜力工作室負責人說,《龍貓》上映兩年後,一家玩偶生產廠家認定“這正是最應該被做成玩偶的角色”,於是跟吉卜力接洽,待龍貓玩偶上市,出人意料地大受歡迎。這個意想不到的周邊產品大賣,也部分填補了吉卜力動畫製作的經費。從那時候起,吉卜力的商標便以龍貓爲圖案。

六次提出退休,但又宣佈復出的宮崎駿,目前正在畫他最新的動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據鈴木敏夫透露,該動畫已經畫了三年,剛完成一半,還需要三年時間。

另一邊,由宮崎駿監製、其長子宮崎吾朗指導的3DCG劇場動畫電影《阿雅與魔女》將於8月27日在日本上映。

80歲的宮崎駿仍堅持用最樸素而極致的方式不斷前行。但在CG技術已經逼真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時,吉卜力是否能一直堅持初衷,仍是一個疑問和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