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崛起是否会威胁就业?

伴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发展也得到飞速提升,再次引起社会对“机器替代人”的担忧。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扩展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从过去仅仅局限于替代一些常规性、结构化和重复性的工作任务,到现在对一些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包括一些简单的认知方面的工作也出现替代影响。

“机器替代人”的担忧已经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之后,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日益显现。

人工智能的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大规模机器生产逐步取代小规模手工作坊生产,出现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这损害了劳动者自身权益,引发了工人对机器的不满,形成了“卢德主义”——即破坏机器发泄对新技术的不满。到了20世纪3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预测,未来90年里全世界将经历一场快速的技术进步,并推测:“我们正要遭受一场新的疾病,尽管很多人可能还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但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它会经常出现——即技术性失业。”

虽然这种担忧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在过去的若干年里,预言的大规模失业并没有真正到来。原因在于技术进步虽然破坏了原有劳动力市场,替代一些传统的、常规性的劳动。但技术进步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潜力,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水平提高带来新的增长引擎和源源不断的新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伴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发展也得到飞速提升(如图1所示),再次引起社会对“机器替代人”的担忧。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扩展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从过去仅仅局限于替代一些常规性、结构化和重复性的工作任务,到现在对一些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包括一些简单的认知方面的工作也出现替代影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报告中指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大约有7500万至3.75亿的劳动者将需要转换职业类别。人工智能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到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自动驾驶等方面(如图2所示)。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以及对就业影响也越发重要。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1.破坏效应和创造效应。

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就业关系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工智能应用会直接替代相应劳动岗位。企业在进行成本决策时,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低于劳动力工资水平,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又不足以弥补劳动力工资水平时,企业会做出采用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工作岗位的决策。

二是人工智能应用可以直接填补劳动者所无法胜任的岗位。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增加产品生产精度,降低工作错误率,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直接应用于在高压活动下危害人类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工作。

三是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催生新的工作岗位。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生产价格,增加劳动者实际收入,从而增加了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最终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会把生产成本下降所节约的成本用于再投资,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增加工作岗位数量。

当人工智能应用直接替代相应劳动力岗位,即表现为第一方面时,人工智能应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形成破坏效应。当经济主要表现为第二和第三方面时,人工智能应用会增加相应工作岗位数量,带动劳动力市场就业,形成创造效应。

现实经济中三方面通常是同时存在的,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经济体中,如果人工智能应用既表现为对工作岗位的替代,又通过创造额外工作岗位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即二者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发展路径,则劳动力市场不会出现工作岗位大幅度减少的现象。

2.极化效应。

人工智能对就业具有偏向性影响,可能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两极化”趋势。即高技能认知工作和低技能手工工作的就业不断增加,中等技能的常规工作不断减少,中等技能水平的劳动力面临更大的工作被替代风险。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性质差异所导致的,人工智能替代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任务,而这些任务主要集中在中等技能工作中;企业也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中等技能水平工作岗位被替代后收益较高且在技术上更具有可行性,因而可能首先被替代。而具有一定创造性、非程式化的工作任务,在短期内不易被替代。人工智能对中等技能水平工作的替代,形成了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挤压,中等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向高技能工作岗位和低技能工作岗位转移,从而出现高、低技能劳动力人数增加的现象。

3.长期和短期效应。

在短期,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更具有波动性,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发生改变,常规性的工作任务不断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一些非常规的工作任务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技术性失业不可避免,短期内替代效应可能占主导。

但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加资本回报份额,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创造效应不断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来吸纳劳动力,拉动就业增长,提高就业质量。

4.行业及职业的差异。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差异化影响同样反映在行业部门。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部门,会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以改变农民原有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但现在,人工智能在农业部门普及程度还相对较低。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业已出现明显的替代效应,制造业部门包括许多常规性和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因而更易被替代。服务业部门存在一些程式化工作任务,但一些非程式化的认知任务也存在于服务业部门,因此,在短期服务业部门可能出现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在长期,鉴于许多认知类、创造类工作岗位的不断增加,服务业部门的创造效应会不断占据主导。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在不同职业间也表现出差异化。下表列举了我国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排序,可以看出被替代概率较低的职业大多集中在认知类和创造类的工作岗位;而被替代概率较高的职业则主要集中在程式化和重复性的工作岗位中。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崛起

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崛起?

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失业保险制度,维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稳定,缓解因人工智能使用对从事常规性、结构化和重复性工作任务的劳动力所造成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考虑到人工智能在不同区域和行业影响的差异,要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域统筹规划,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均等化,统筹保障各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水平。

其次,发挥教育和培训对劳动力的作用。一方面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通过教育培养感知类、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的技能和知识,培养在未来执行复杂的并难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帮助劳动者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针对处在被人工智能替代高风险类别的就业人群,加强其在岗、转岗职业培训,不断增强劳动力的竞争优势,降低失业率和失业周期,从而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波动。

最后,发挥人机合作,实现劳动力价值最大化。伴随着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机器学习、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渗入式应用将不断深化。一方面实现劳动力对智能机器人的训练,发挥劳动力在创造性和灵活性等工作岗位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借助算法、大数据等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深度学习,帮助人类完成常规性工作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帮助人类完成一些非常规性以及危害劳动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工作任务,从而实现人机之间的高效合作互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