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足球經過多年潛心發展,如今已經在亞洲形成一枝獨秀之勢,亞洲傳統諸強面對日本時,都處在下風。

亞洲各國足球水平真要是分檔的話,現在的日本就是獨一檔,沒有任何球隊能與之比肩。就是放到歐洲,如今的日本也是妥妥的強二流角色。

日本足球的金字塔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過去長期以來,日本足球在亞洲範圍內也根本排不上號。

中日足球首次交鋒還要遠溯到104年前。那是在1917年,當時的北洋政府組團參加在東京舉行的第3屆遠東運動會,在足球比賽項目中,中國隊反客爲主,5-0狂勝日本隊,聖約翰大學的在校生馮建維打進3球,完成中國隊在國際比賽中的首個帽子戲法。

也由此開啓了日本足球長達67年逢華不勝的歷史,說那時的日本足球患有"恐華症"一點都不誇張。

一直到了1984年的第7屆麒麟杯,主場作戰的日本才靠着裁判照顧,憑藉爭議點球1-0戰勝中國,終結了日本足球逢華不勝的黑色記憶。

日本足球騰飛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不得不佩服這個國家爲了達成目標的堅決與毅力。

以前日本豔羨西方工業文明,嚮往在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水平上脫亞入歐,經過明治維新的臥薪嚐膽,日本達到了目標。當他們在足球水平上決心脫亞入歐時,沒人能阻止他們向着既定目標前進。

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日本足球水平脫亞入歐已經實現。

聘請外籍教練,建設本國聯賽,普及足球運動,健全青少年足球訓練培養機制,日本這些舉措全方位照顧到了提高足球競技水平的方方面面。

而我們中國足球最大的誤區就是花了太多精力聚焦足球金字塔的塔尖,聯賽在金元催化之下表面紅紅火火,中超成爲各路二流球星的淘金聖地。國家隊的投入也是不遺餘力,天價僱傭世界級教頭,但基礎性的羣衆足球普及和青訓培養則是少人問津。

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後,已經習慣用效率去衡量一切,對待足球工作同樣也是如此。

搞羣衆足球、抓青訓培養都是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而且週期長、見效慢。失去耐心的中國人才不願意等,都夢想着走捷徑,着力塔尖就能迅速提升中國足球水平。

但違背足球發展規律一定會受到懲罰,如今的中國足球青訓荒廢,參與足球運動的羣衆寥寥,靠金錢包裝的職業聯賽也是徒有其表。

目前中國註冊球員只有7000人,而日本這一數字已經突破百萬,超過不少歐洲足球先進國家的水平。

七千與百萬這組不在一個量級的數據對比,就能反映目前中日足球水平差距的巨大鴻溝。中國球迷們只知道罵國足無能,但這樣的差距絕不是僅憑場上的意志品質就能抹平的。如今,中日足球的實力天平早已逆轉,日本足球爲期67年的恐華症早已被他們甩進了太平洋。

中國隊自1998年戴拿斯杯2-0戰勝日本之後,23年過去了,再也沒能贏過日本。

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足球,誠不我欺!

中國足球的所有問題都是中國的社會問題在足球領域的折射,什麼時候中國人不再浮躁了,願意沉下心去建設中國足球的基礎,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中國足球的春天才會來到。

就如中國在乒乓球項目的統治地位一樣,並不是中國人最適合這項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在中國的普及程度決定了沒有其他國家能與中國爭鋒。

日本4度奪得亞洲盃,6次參加世界盃,通過30年的積累,把伊朗、韓國甩在了後面,百萬註冊球員爲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

這一屆的日本國家隊裏來自五大聯賽的球員就有13人,還有7名來自荷甲、比甲和塞超的歐洲二線聯賽球員,這樣的陣容在亞洲獨一份,無人匹敵。

中國足球的家底與日本相比差得太遠太遠,雖然都是亞洲球隊,但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不改變七千與百萬的數字對比,1998年國家隊戴拿斯杯戰勝日本將會是中日足球對抗史上勝利的絕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