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融機構提速養老產業佈局,但兩者需進一步融合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一出,老齡化的加速程度備受社會關注。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我國的養老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其發展過程中,金融機構的助力不可或缺。

事實上,金融機構對於養老金融的佈局已在悄然加速,近日多家銀行正式發佈了養老金融戰略;本月6家人身險公司參與試點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也正式啓動。

然而業內人士表示,金融與養老產業目前的結合程度還不夠緊密,需要加強金融業與養老業之間的邏輯、資源、渠道的多方面融合。

加速佈局養老金融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4億人,佔比18.70%,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這一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老齡化正在加速。

面對不斷攀升的老齡人口占比,養老產業的發展無疑任重道遠。

“在當前快速進入老齡化這個關鍵時期,依然存在養老服務新舊動能的轉化,依然存在着大量現存養老機構功能設施完善和功能配置優化等問題。同時我們現有的存量養老機構中大部分依然是小微機構,依然存在着盈利難、融資渠道難、融資渠道少、抗風險能力弱等各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金融機構爲此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養老需求更加旺盛,這對金融業來說也蘊含了大量的機遇。” 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徐啓華在近日召開的“2021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子論壇——“2021中國養老機構發展高峯論壇”(下稱“論壇”)上表示。

巨大的機遇以及我國亟待大力發展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的政策導向推動下,各大金融機構均加速了養老金融方面的佈局。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近日交通銀行、上海農商行等商業銀行均發佈了自己的養老金融戰略或養老金融品牌。同時各大銀行理財子公司從去年起也開始密集推出養老理財產品,將其作爲自己的重要發力方向。

一名大型銀行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銀行業目前主要通過養老產業金融和養老財富金融兩方面在養老金融方面佈局,前者針對養老機構進行鍼對性融資方案,後者目標是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從趨勢上來看,一些旗下具有銀行、保險、理財子公司等多牌照的大型銀行則會融合旗下資源,形成自身的養老金融全方位解決方案。

而更早涉足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保險業則在養老保險產品和養老社區等方面發力。繼2018年啓動的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之後,本月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的6家人身險公司正式開展爲期一年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試點。據瞭解,和現有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相比,專屬產品交費方式更爲靈活;採取“保證+浮動”的收益模式,爲消費者提供不同的投資組合;明確年滿60歲方可領取養老金,鼓勵長期終身領取,並積極探索滿足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各種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需求。

養老社區更是各個大型險企的“標配”。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黨委書記曹德雲在3月召開的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北京峯會上表示,目前有10家保險機構投資了47個養老社區項目,牀位數超過8.4萬個。同時,保險資金通過直接股權和間接股權投向產業方向爲養老及養老產業上下游醫療、健康行業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超過2340億元。

金融與養老需更加融合

“我國提供第三支柱養老金產品的主體主要爲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以及信託公司四類金融機構。各部門根據自身業務特點,不同程度參與了養老金融市場的開發,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個人養老保障體系,但在制度和產品創新設計上仍有待完善。”光大證券表示,例如目前我國養老目標基金存在規模不足、投資限制較多、政策扶持力度較低、覆蓋面有限等問題;銀行養老理財現存產品則同質化現象嚴重。

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創新發展辦公室總經理羅日軍在上述論壇上表示,從銀行的金融服務整體情況來看,養老專屬性不突出、點狀推進多,養老金融體系有待健全;從金融服務的對象來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突出。在機構評級、產品設計上主要着眼於單個企業,沒有立足於養老產業鏈、養老生態圈,來看產業鏈生態圈對單個機構的加持作用。

羅日軍建議稱,從金融機構角度出發,一是需要加強金融屬性和養老屬性的邏輯融合,優化風控模式,提高養老針對性、專屬性,將養老行業趨勢、行業特徵、行業場景等因素充分納入考慮,覆蓋更多養老機構和業態;二是需進行資源融合,有效整合銀行、信託、保險、租賃、基金、證券等資源,通過貸款、股權、票據、債券等金融工具提供全口徑融資;三是進行渠道融合,依託銀行全空間、全賬戶優勢,共建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將養老資源推送給廣大客戶,降低客戶搜索成本,同時向養老機構引流,降低養老機構獲客成本;四是構建養老市場供求的數字化大通道,實現由“人找資源”向“資源找人”的智慧養老金融轉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