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廣州首座珠江兩岸人行橋目前已經基本完工,“琴鳴絹舞、嶺南花舟”的“廣式”設計概念,使其成爲珠江水上最新、最亮的“明珠”。人行橋的建成,是廣州近年來城市建設的高速度、高質量和高顏值的一個縮影,是廣州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理念,全力推動精品項目建設提速增效,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的真實寫照。

廣州首座珠江兩岸人行橋的建成,離不開何鏡堂院士這樣的建築設計大師的神來之筆,更加離不開近一年來不辭勞苦、揮汗如雨的建築工人的日夜趕工。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瞭解到,人行橋它不僅有顏值,更是“技術範”——人行橋建設投入建築工人和技術人員近500人,在克服多個施工難點的同時,更是處處盡顯“科技範”,在防蝕、抗壓上,採用高科技技術克服難關,更有采用了我國橋樑建設史上首次運用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抗壓技術,樹立起科技建橋的時代標杆。近日,記者獨家專訪了人行橋的建設方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的負責人和建築工人,瞭解了建設背後的故事。

科技攻關,充滿技術範的人行橋

“一橋飛跨珠江岸,天水一色映朝暉。”談起廣州首座珠江兩岸人行橋,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唐雲首先就用一句詩詞描繪了該橋的美妙之處,可他話鋒一轉,就讓人感覺到建設過程中一點都不輕鬆:“該人行橋是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拱曲梁人行橋,具有主樑結構呈曲型、拱肋橫向側斜、橋樑跨度大三大特點,具有梁拱製作安裝精度高、線形控制要求嚴、運輸吊裝風險大、施工水域及周邊區域環境複雜四大難點。因此,該橋實際上是一座科技攻關橋樑。”

唐雲說,他自己心裏很清楚該橋的“份量”,是廣州的全新地標,全廣州上下都聚焦關心該橋,對它寄予了厚望。而爲了克服工程難度和技術把關,他自己都不知去了現場多少次。“我們爲了這次人行橋建設,選配了具有深水大跨橋樑豐富施工經驗的管理團隊,項目人員曾參建汕頭海灣大橋、武廣高鐵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廣州珠江黃埔大橋等工程建設,有豐富的施工經驗。”唐雲說,工程隊強化施工現場和企業後臺高效聯動協作,堅持“三同步、一到位”,即水陸同步、主輔同步、前後場同步,以及前期施工策劃到位,有力保障了廣州珠江人行橋的施工安全質量和進度。

唐雲說,堅持品質至上是人行橋建設的唯一標準。“由於橋樑拱肋約一萬三千塊構件形狀尺寸均不相同,我們選用國內質量性能最優的拱肋鋼樑原材料,運用三維成像技術和BIM技術,確保節段間的完美匹配。”唐雲說,橋樑在拼裝的精準程度,可謂是“毫米不差”。據介紹,施工人員採取出廠前對梁拱進行實體預拼裝,施工過程中採用支架法,爲了更加精準,更是利用三維成像系統,確保空間位置的精準對位,精確實現毫米級工程質量管控。

“我們就是發揚工匠精神,使出繡花功夫,既注重主體工程質量和結構安全,更注重橋樑工程的外觀、線條、色澤等每一個細節的完美。要達到質量和美觀相統一,着力打造美麗珠江上的藝術橋。”唐雲說,這些都與廣州這座城市的精神特質一脈相承的,廣州人做事實在、務實、精確,因此要打造一座體現廣州品質和質量的橋樑,施工技術上也絲毫不能馬虎。

四個全新技術,功能施工難題

有着建設國內大橋的經驗和成績,中鐵廣州工程局的建築工人和技術人員發揮專業優勢,處理了各種難關,破解了多個難題。

廣州首座珠江兩岸人行橋的橋樑曲梁斜拱結構複雜,技術人員經過反覆比選施工方案,精確計算施工過程中的動載、颱風、漲落潮、施工貨載等影響因素,在高空56米、水下20米的水域環境及受限的岸上區域中,採用水上平臺立體化流水作業,使用360度全迴轉的600噸浮吊,築牢安全生產防線。

同時,爲了環保施工,工程中使用旋挖鑽,避免施工產生噪音,採用支架法保護兩岸原有地形地貌,創新圍堰工藝防止工業廢水排入珠江,全力打造魅力花城的民心橋。

“人行橋也有四個全新技術創新,攻克了系列施工難點。”唐雲說,施工中採用承臺圍堰組合鋼板樁新工藝,在加固基坑的同時,防止江水進入圍堰;採用抗壓強度可達到150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是普通C30混凝土抗壓強度的5倍,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江水對拱腳的侵蝕,這在我國橋樑建設史上尚屬首次運用;另外,還採用主墩基礎抗剪錨固型鋼體系新技術,增強了樁基的受力性能,確保結構穩定;採用寶峨46型旋挖鑽新設備,保證成孔質量,提高工效,樹立起科技橋的時代標杆。

建築工人:建成後也要帶着孩子到橋上走走

建橋過程艱辛,但施工工人的憑藉堅強的毅力,在拼搏與奉獻精神的支撐下,各項節點目標得以順利完成,使項目實現了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缺陷”、環保“零投訴”、施工“零封航”。

在衆多建築工人中,項目副經理劉麗生可算是廣州的建築“老手”,他是從南沙港鐵路龍穴南水道特大橋項目轉入到人行橋建設。爲了確保生產指揮,他喫住都安排在了現場,24小時守在工地。他每天每時每刻、哪怕休息幾個小時的時間,也採用聽、看、觀察的方式,監護着橋樑的安全質量,尤其是遇到了颱風,他也時刻留着機械設備在橋上的安全。其中,有一次風雨中,他聽到了橋上有異響聲音,感覺到有拉力和聲音,趕快起來去觀察和查看,最終發現是正常的拼裝發出的聲響,他才放心。

在劉麗生身上,大家說他有三件“寶”:一個電話要便於方便指揮,一個喇叭便於喊周邊的同事都能交代,還有一個草珊瑚,就是把嗓子喊啞了,他要用這個藥片來保護自己。實際上,像劉麗生這樣的建築工人,在人行橋施工現場,可謂是比比皆是,人人都彰顯出擔當,堅守責任使命,踐行中國中鐵開路先鋒精神,確保人行橋施工安全,高質量完成這一珠江水上的大型藝術品。

說起自己300多天的施工經歷,劉麗生靦腆地說“再辛苦都值得”。“以後我也要帶着我的孩子來橋上走走,看看爸爸和同事們一起建造的珠江上的這座超大規模的藝術品,讓我們的後代也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真諦。”劉麗生自豪地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全傑 通訊員:王建國、李守欽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

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蘇韻樺、全傑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薛琰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