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未完成”的幸福生活

李梦

电影《独生子》海报

不久前,一位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在某次电视演讲中,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随即引来众多网友热议:有人说他为梦想奋斗,有人却担心他太过汲汲于名利,恐怕会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迷失方向。这让我想到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在其第一部有声片《独生子》中,同样讲述了一个小镇青年的故事,立志前往东京寻找人生理想,却只听见梦想破碎后的一声叹息。

《独生子》的男主角良助,小时候和母亲阿常生活在日本信州的乡下。母亲在当地纺织厂辛苦劳作,唯一的期盼就是儿子长大后有机会去城市发展,娶妻生子、出人头地,过上幸福日子。少年良助也的确未辜负母亲的期望,成功考入东京的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如是倏忽十余年过去。就在年迈的母亲满怀希望地前往东京,想见识儿子在繁华城市的所谓“幸福生活”时,却得知良助并没有成为那个她梦想中“伟大的人”:他在夜校当老师,收入微薄,为了好好招待难得到访的母亲,更要四处借钱……

母亲见到儿子在东京生活的窘困,伤感不已。她忍不住自我怀疑:当初费心费力攒钱将儿子送来东京读书,究竟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儿子对于母亲的忽然到访,也惶惑难安:他既担心自己无法让母亲的东京之行舒适顺心,也对自己哪怕用尽心力也无法和妻儿在大城市里过上体面的生活而心灰意冷。行片过半,良助陪母亲看电影,看的是根据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生平改编的《未完成的交响曲》。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此时作为背景音乐出现,引出母子二人之间一场推心置腹的交谈,并将影片推入另一重虽感伤却也不乏希望的氛围中。

“关于音乐,我不啰嗦。”小津安二郎曾在一篇名为《我的电影之路》的散文中这样写道。尽管后来的日本著名音乐人像是坂本龙一和武满彻均遗憾于音乐在小津电影中的存在感太弱,但对于小津而言,若喜剧便用滑稽音乐,悲剧便用悲伤旋律,反而听来刺耳,显得喧宾夺主。因此,在《独生子》中,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的旋律并未直白出现,而是以“片中片”这样更间接含蓄的方式出场。母子二人在电影院中并坐,细看片中舒伯特未完成的作品与未实现的人生理想,唏嘘,不止为片中人,更为他们自己。

不过,若我们换一角度思考,或能琢磨出小津以“未完成”交响曲作为配乐的深意。尽管在去世前未能完成,舒伯特此曲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却成为他最频繁演出的作品之一,其意义、其影响,并不会因为“未完成”而消减。反观《独生子》中的良助,尽管少时的梦想未能实现,长大后的自己未能如愿成名立业、反在这灯红酒绿的繁华地沦为暗影中最不起眼的那一群,却并未扭曲了个性,也从未忘记自己要守住良善本性,守住谦和与宽容。

“他的确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母亲回到乡下与街坊朋友分享东京见闻时,曾这样评价良助。此处的“伟大”,固然有母亲出于虚荣的违心赞美,却不乏理据。良助一家虽拮据,却温和有礼,慷慨待人,与那些贪婪狭隘、汲汲于功名的都市人相比,又何尝不是更体面、更伟大的呢?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