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麥價格居高不下爲哪般

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喬林生

小麥替代玉米數量趨減

當前,國內正值新麥上市高峯期,但新麥價格卻居高不下,且市場存在較爲強烈的看漲、惜售心理。而與此相反,大漲兩年左右的玉米、生豬價格在不斷下滑。對此,期貨日報記者進行了市場調研並採訪了部分市場人士。

A小麥“坐地糧販”心歡喜

“短短兩週時間,我們就收購了兩萬多噸小麥,這一場‘新麥收購戰’打得漂亮。”河南省泌陽縣小麥“坐地糧販”張鴻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新麥上市時,當地出現了連續的晴好天氣,不但利於小麥收割,而且還大大降低了新麥的水分,往年新麥收割後的水分通常爲13—15個,今年只有9—10個,收購進倉後基本不用擔心黴變問題。

據張鴻介紹,今年新麥價格開秤就高出去年一大截,爲1.14—1.15元/斤,隨後“猶豫”了兩三天後穩中有升,直至漲到了當前的1.27—1.31元/斤,市場才稍微理性一些。

說起短短兩週時間就收購了兩萬多噸小麥,張鴻一臉自豪。“‘凡事預則立’。新麥沒有大量上市之前,我們就專程到新麥上市時間較早的湖北等地進行了市場調查,當發現湖北產新麥質量低下時,就預感到河南產新麥肯定會成爲‘搶手貨’。因此,我們早早租好了倉庫,準備了充足的資金,最重要的是找好了10多輛大型翻斗車用來收購、運輸新麥。”

據記者瞭解,今年河南地區動用了大量的大型小麥收割機下田作業,小麥機收速度高於往年。同時,出於儘量減少翻曬與運輸麻煩的考慮,加上新麥開秤價較爲理想,大量小麥在地頭就已經被農民出售給了小糧販。張鴻等在當地擁有較大倉容與資金的“坐地糧販”,憑藉對區域性市場較爲熟悉、與小麥小經紀人聯繫廣泛的優勢,用事先找好的大型翻斗車大量從小糧販手中收購小麥,日收購量很快就從最初的數百噸增長了近2000噸,而且他們還會根據市場行情及時調高收購價格,基本上是用最快的速度與最低的價格收購到了足夠多的新麥。

“現在庫存新麥一噸毛利就有300多元了,但我們還要等等再賣,農民手中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小麥,小糧販手中存的一二百噸小麥也不急於出手,估計麥價還會再漲漲。”張鴻說,除了少數大糧商、制粉企業下手快、出價高,收購到一些新麥以外,很多傳統的小麥商人成爲新麥市場的“看客”,面對日益上漲的麥價,他們只能後悔自己沒有及時跟上市場的變化。

據記者瞭解,當前全國新麥收穫與收購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其中,湖北省新麥收割早已結束,市場進入新麥上市與收購階段,但由於質量較低,往年大量銷往山東、河北、河南與川渝的現象不復存在,不過受其他產區新麥價格上漲提振,即使毒素較高的新麥近期價格也從1元/斤左右漲到了1.1元/斤以上。河南、江蘇、安徽省新麥收割接近尾聲,省內各地新麥收購工作如火如荼,新麥收購價格不斷上行。例如,河南省大多數糧源集中在基層,很多小糧販利用硬化過的場地,僅靠數張帆布就存有上百噸的新麥,沿鄉間公路與省道穿行,可以看到很多的“小糧點”星羅棋佈般地分佈着。陝西、河北、山東省的麥收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山東省部分地區新麥受降雨影響出現萌動,各省新麥上市量陸續加大。

新麥價格之所以高開高走,主要原因在於:今年參與收購的市場主體衆多,產業外機構與資金介入積極,再加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小麥替代玉米數量龐大,市場較爲看好新麥價格,這不但令新麥開秤價較高,而且市場還出現了新麥收購價“一天上一個臺階”的走勢。據瞭解,當前小麥主產省大中型糧庫的到庫收購價普遍在1.26—1.3元/斤,制粉企業廠內的收購價爲1.28—1.31元/斤,部分機構的收購價爲1.28—1.315元/斤。

“今年新麥市場比較特殊,主要表現爲湖北糧商北上收購、基層糧商惜售、制粉企業高價收購、市場資金供應充足等。”一家國家糧庫業務副總經理告訴記者,自6月初新麥上市至今,她一直帶着業務人員下基層找糧源,但看好的小麥不止一次被湖北省的糧商與制粉企業加價撬走。同時,今年的小糧販普遍“見錢眼開”,談好的價格說變就變,而且還隨時變卦說“不賣了”。

相關資料顯示,作爲糧食生產大省,河南今年的小麥種植面積超過8500萬畝,產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今年夏糧收購開始前,河南已預備了有效倉容約500億斤,籌措收購信貸資金500億元。與此同時,河南還充分利用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降低參與門檻,吸引更多的糧食企業參與。

小麥貿易商齊凱告訴記者,面對較高的新麥價格,現在大多數收購新麥的糧商,心情是忐忑不安,小麥價格高企意味着市場風險不斷加大、後期價格上行空間被擠佔。所以,在此情況下,收還是不收小麥,難以抉擇。

“今年計劃建5000萬噸新麥26庫存,但現在的入庫價已經到了1.43元/斤。租了庫、備了錢、找了工人,不‘搶’點新麥以後還咋做生意呢?但‘搶’來了又會面臨怎樣的市場發展態勢呢?”齊凱說,現在市場上各類消息滿天飛,如6月19日就有消息稱,有關機構已公佈了7月份重新啓動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的公告,國內部分地區新麥收購價格止漲回穩和國內玉米價跌幅較大就與此有關係。不過,這類消息並沒有在官方機構網站上搜尋到。

B囤玉米貿易商心情忐忑着了急

“我朋友還有數萬噸玉米存放在黑龍江省的青崗縣沒有及時出售,現在天天愁悶得喫不下飯。請您幫着問問,看有沒有飼料廠或加工企業願意一次性買完。”玉米貿易商丁強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眼看着當地生豬出欄價跌破了7元/斤,拖累玉米價格天天下滑,他那囤有大量玉米的貿易伙伴開始着了急,囤積的玉米再不出手就要虧到本錢了。

記者瞭解到,與新麥收購價天天上漲相比較,同一時期的國內玉米、生豬價格卻十分不給力,如大連玉米主力合約期價在6月11—18日的6個交易日內一度下跌了160元/噸以上,大連生豬主力合約期價則一度下滑了2550元/噸。而在大連生豬期貨上市初期,主力合約期價最高點爲30680元/噸,當前已經跌到了6月18日的17600元/噸,現貨生豬出欄價更是下滑到了16000元/噸以下。

“小麥價格爲什麼會上漲?還不是玉米價格高了以後小麥性價比提升所致。”山東省小麥貿易商李強表示,前一時期,國內玉米價格遠高於小麥價格,導致小麥替代玉米的數量不斷增加,一些飼料加工與養殖企業大量採購小麥來替代玉米,年小麥替代玉米的預期值高達3500萬噸以上,最終促使小麥價格追隨玉米不斷上行。但如今玉米價格回落了,那小麥價格還會上漲多久呢?

自2019年至今年4月初,國內玉米市場供應一直偏緊,拉動市場價格不斷走高,近一年多時間累計漲幅有1000元/噸左右。爲了填補國內市場玉米供應缺口,我國不斷加大玉米、大麥、高粱等農產品進口量。數據顯示,1—4月累計進口玉米858萬噸,同比增長301.2%;進口大麥354萬噸,同比增長147.5%;進口高粱307萬噸,同比增長274.1%。另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初,我國已採購了2200多萬噸美國玉米。預計未來玉米等穀物進口量仍比較大。最爲重要的是,國產小麥、稻穀也大量進入玉米飼料原料市場,國內玉米市場供需關係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生豬價格大幅下滑,養殖戶普遍虧損,這等於去除了支撐玉米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面對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行,政府不斷出臺調控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對大宗商品價格監測預警和市場監管,規範經營主體的價格行爲,一定程度上也給高企的玉米價格降了溫。

李強告訴記者,預計後期玉米市場難有利好因素出現,玉米價格仍有回落空間。一是我國新季玉米播種面積增幅較大,新增供應量增加。據瞭解,由於產量高、投入少與機械化程度高,今年不少地區農民擴大了玉米種植面積,預計全國玉米播種面積增加2050萬畝以上。二是國內玉米工業消費增長前景由好轉穩,加上各地環保力度加強,玉米工業需求增長速度放緩。三是受安全保存玉米難度加大的影響,東北地區部分玉米貿易商惜售心理發生變化。在雨水增多、氣溫升高令玉米黴變風險加大之時,及時拋售止損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四是政策性玉米開始“重出江湖”,雖然數量不大,但對市場心理的影響不容忽視。其中,進口玉米的競價銷售對市場明顯形成了打壓。五是進口肉類數量龐大。據瞭解,2020年我國進口各種肉類(不含水產品)990萬噸左右,同比進口增幅較大,爲60%左右,其中進口的肉類主要爲豬肉、牛肉等。今年肉類進口數量更是突飛猛進。海關數據顯示,5月國內豬肉及豬雜碎進口47萬噸,其中豬肉進口37萬噸;1—5月豬肉進口總量196萬噸,同比增長13.7%。

C農資價格上漲幅度之大令人憂

自新麥上市至今,市場針對新麥價格的討論如燒開的沸水翻騰不止。有人講“今年的新麥收購市場最‘瘋狂’,往年的小糧商、小貿易商成爲收購主體令人‘不服’。而大糧商之所以不敢入市,一是新麥價格太‘瘋狂’,二是守住了不漲價的底線”。有人講“全是資金過多‘惹禍’,應加強收購市場管理,不能誰都可以入市收麥子”。

在調研中,期貨日報記者發現,雖然今年新麥上市價格上漲較多,但綜合分析可以發現,麥農的收入並沒有大幅增加,無論是玉米價格前期的上漲,還是當前新麥價格的高企,實際上都是正常的價格迴歸。一是小麥、玉米的直接種植成本增幅較大,主要是人工與農資成本增加較多,如農資價格漲幅在50%以上。二是租地費用增長較快,如東北等地租地費用大幅增長現象較爲普遍。三是各項雜費支出增多,如水費、電費、機械費用等。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針對今年以來農資價格較快上漲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決定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增強農民抵禦風險能力。會議指出,農業是穩民心、安天下的產業。考慮到今年以來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明顯上漲,爲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會議決定在加強農資市場調節、引導企業增加國內市場供給的同時,根據主要糧食作物農資等價格上漲情況,中央財政安排200億元左右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以穩定農民收入。要求補貼資金要抓緊發放到位,不誤農時。

齊凱告訴記者,新麥價格上漲與玉米價格回落大大縮小了二者價差,小麥替代玉米的優勢削弱,一些小的家禽養殖戶已開始恢復玉米採購。另據記者調研,部分大型飼料加工與生豬養殖企業,近日也減少了對小麥的採購量。與此同時,新麥市場出現觀望心理:一是在等待最低收購價小麥是否會恢復競價銷售;二是在等待玉米與生豬價格進一步回落;三是在等待基層糧販售糧,畢竟小麥下游需求渠道較爲集中,除了制粉、飼料企業以外,餘下的就是各級國營、跨國糧商等的收儲需求。市場預計一旦最低收購價小麥恢復競價銷售,制粉、飼料企業肯定會放棄新麥收購而轉變採購方向,屆時基層糧販囤積的新麥出路十分有限。

D玉米、生豬價格跌提了一個醒

綜合來看,5月底以來的新麥漲、玉米與生豬價格跌,既有市場原因,也有調控影響。長遠來看,這給我們在未來如何增強糧食供應能力、增強市場調控籌碼等提了一個醒,也讓我們反思如何更合理科學地實施好相關農業政策,以及杜絕糧食浪費行爲。

據業內專業人士介紹,我國糧食生產長期面臨着土地不足、地下水超採、農藥化肥過量施用、土壤地力下降,以及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國際農業競爭力不強、財政投入壓力加大、種業科技創新實力不強等問題。而且,我國大規模進口糧食受到國際輿論壓力、衝擊國內市場、不確定性因素頻發等諸多挑戰。

“今年新麥市場發生這麼大的變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河南省濮陽市一家國營糧庫業務負責人常愛國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基層小糧販先把新麥搞到手,說明整個小麥市場市場化程度提高了,市場意識增強了。在成本支撐下,小麥價格迴歸價值,接地氣的基層小商販首先發現這一點,他們敢於出手收糧說明對市場瞭解得更透。國營糧庫等猶豫不決,一方面是想等政策出臺調控,另一方面是應對機制落後。當前,小麥市場的供需結構、供應鏈循環過程、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波動規律等均發生了較大變化,經營思路一成不變勢必在競爭中落敗。

部分業內專業人士認爲,土地是糧食安全最爲基礎的生產要素,但從當前我國的耕地資源狀況來看,耕地的糧食增產空間十分有限。主要表現爲,後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補充潛力十分有限。據瞭解,我國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數量有限,其中集中連片耕地後備資源較少。優質耕地產能基本飽和,高標準農田的糧食增產空間非常有限,如耕地資源中水澆地和水田數量少,耕地增產潛力十分有限。中低產田有一定的增產空間,但改造提升難度較大。另據記者瞭解,近年來我國糧食增產的省份主要集中於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增速平緩,東南沿海省份早就出現了負增長。受耕地面積“南減北增”和糧食生產“南縮北擴”的雙重影響,我國糧食產量重心持續北移,這讓市場潛伏了較多風險。例如,我國水資源分佈南北方大致是81∶19,糧食產量重心持續北移及農業種植規模的擴大,加劇了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