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聶國春

徵信被稱爲個人的“經濟身份證”,因而爲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一些不法分子也藉機打着“徵信”的旗號進行詐騙。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在“6.14信用記錄關愛日”揭露了八類徵信騙局,提醒公衆注意防範。

一、針對失信羣體的徵信修復洗白詐騙。該類騙局以“徵信修復、洗白、鏟單”“異議申訴諮詢、代理”爲名義開辦業務或發佈廣告,有的收取高額費用後失聯,有的教唆個人用“非惡意逾期”理由無理申訴,或運用虛假材料等非法手段以圖修改不良信息、通常修改失敗後不退款或失聯。

提醒:根據規定,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爲5年,5年後自動刪除。個人認爲信用報告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要求更正,不收取任何費用。因此,“徵信修復”既不靠譜,又涉嫌違規違法。

二、徵信培訓考證詐騙。該騙局以培養徵信修復、信用修復專業人才爲口號,謊稱教授徵信、信用修復技巧或提供徵信修復師、徵信管理師的培訓、考證服務,實則爲騙取高額費用或個人信息。

提醒:徵信修復師、徵信管理師證均未得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可,不具備合法性。徵信領域也不存在“修復”這一說法。

三、針對創業人羣的徵信加盟代理詐騙。該騙局以徵信市場需求量大,有前(錢)景爲理由誘導用代理、加盟方式開辦徵信相關業務,實則爲騙取代理、加盟費用。

提醒:根據規定,設立個人徵信機構應當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任何組織都不得采用加盟、代理、掛靠等方式從事企業徵信業務。

四、消費分期詐騙。在購買汽車或手機等電子產品過程中,騙子以信用報告有逾期不能貸款爲理由,以無需查看信用報告爲藉口,誘導客戶向第三方貸款平臺辦理“分期購”個人消費貸款,實則爲達到騙取高額貸款利息的目的。

提醒:信用報告僅爲銀行的放貸參考,有逾期信息不一定貸款被拒。消費者應熟悉和掌握自己的信用報告信息,謹慎辦理任何涉及資金的業務。

五、賬戶異常詐騙。騙子冒充客服,告知賬戶出現異常,若不及時註銷賬戶會影響個人徵信產生嚴重後果,實則指導當事人在假網站、假平臺進行操作後盜用個人信息申請網貸以騙取資金。

提醒:要覈實對方身份和所述內容真實性,認清官方渠道,不要登錄不明網址平臺進行操作。

六、註銷貸款詐騙。此類詐騙主要針對大學生網購網貸羣體。騙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個人信息後,冒充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聲稱當事人曾註冊、辦理過校園貸等貸款,如不註銷或還清所欠貸款將影響徵信記錄,誘導當事人轉賬匯款以騙取資金。

提醒:根據規定,徵信機構不得以刪除不良信息或不採集不良信息爲由,向信息主體收取費用。

七、針對網購人羣的優惠福利詐騙。騙子藉助網上消費平臺投放優惠券或會員福利,嵌入辦理網貸及授權查詢信用報告的協議鏈接,誘導當事人點擊領取優惠福利以騙取個人信息辦理網貸和騙取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授權。

提醒: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謹慎提供個人信息和信用報告查詢授權。

八、針對有信用報告查詢需求的主體進行的假查詢渠道詐騙。騙子通常以假網站、假鏈接、公衆號、APP等非官方渠道爲入口誘導信用報告查詢或支付費用進行信用報告查詢,以騙取個人信息和資金。

提醒:務必進入官方渠道進行信用報告網上查詢,現場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每年前2次免費,第3次起每次收取費用10元。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