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退费难、教育培训机构不规范、无牌照电动三四轮车等问题,曾是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热门事项。今年,电话反映少了,投诉降了,问题解决率明显提高。

  

变化来得并非偶然。建党百年之际,北京筛选出12类、27个民生痛点、堵点难题,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为抓手,深入推进“为群众办实事”。截至5月底,27个高频难点问题中,15个问题的12345市民诉求派单量环比下降,一些“老大难”问题,诉求派单量环比下降超过10%。

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处理市民来电

  

专啃高频难点“硬骨头”

  

过去两年,“接诉即办”这个词在京城老百姓中口口相传、耳熟能详。12345热线从接到市民诉求,分类甄别派单交办,再到回访督查考核,使得市民反映的大小问题,都能得到切实反馈逐步解决。

  

然而,随着“接诉即办”的深入推进,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市民反映的问题层出不穷,仅仅“有一办一”并不能维持长久的成效,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有的痛点堵点难点,仅依靠区和街乡镇层面协调推动,工作力度有限……百姓有了更多期待,基层单位也期盼管理机制的改进,接诉即办改革进入深水期。

  

只要问题产生的根源还在,居民的诉求就不会停。从共性问题出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诉求出发,主动治理,综合施策,下力气补上民生的短板弱项,才是“为群众办实事”最有效率的路径。

  

今年1月,紧扣“七有”“五性”,聚焦高频难点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开始了“靶向治疗”——创新推出“每月一题”工作机制,专啃房产证办理难、无牌照电动三四轮车管理、预付式消费退费等12类主题、27个“硬骨头”。

  

名曰“每月一题”,其实并不是每月只有一个题,而是27个问题同时部署、整体推进,每月围绕1个主题、选取2至3个具体问题,重点研究,提出改革措施,实施全程督办,推动问题解决。

  

为加强对“接诉即办”改革的组织领导合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增设了“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小组成立后接到的首个任务就是“每月一题”。在专项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形成了市主要领导每月专题研究、分管市领导调度、一个市级部门牵头主责、各区和配合单位分层次调度的协同机制。

  

市级部门统筹出台政策,帮助基层破解“街乡镇无法解决、各区无力解决”的难题,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协同的工作合力。

大数据筛出“急难愁盼”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急难愁盼”出发,进行精准“靶向治疗”。27个“每月一题”如何产生,12345的民生大数据提供了精准依据。

  

2021年年初,北京市首次发布“接诉即办”改革年度报告,过去一年市民反映了什么难题,还有哪方面烦心事,政府办结了哪些民生难题,这些数据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市委书记蔡奇要求,各区各部门要对照年度体检报告,深入研究分析,扭住短板和薄弱环节,下大力气改进。

  

在2020年受理的1103.94万件群众来电中,群众来电前十类问题分别是疫情防控、市场管理、公共服务、住房、医疗卫生、城乡建设、交通管理、社会秩序、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

  

拿市场管理类问题来说,全年98万件来电中,涉及网络交易的,达到54.1万件,占55.25%,群体反映最多的就是网上购物产生的纠纷。预付式消费类来电也不少,全年10.2万件。

  

住有所居问题,61.2万件来电中,超过10万件以上的依次是房产中介问题,14.8万件;小区配套问题,14.4万件;房屋修缮问题,12万件。

  

民生大数据反映出最真切的百姓诉求。市委市政府结合“接诉即办”年度体检报告和12345热线1103.94万件群众来电,聚焦基层和市民普遍反映突出的问题,聚焦市民诉求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聚焦长期解决不好但能够推动解决的普遍性顽疾问题,聚焦适合在市级层面制定新政策统筹解决的问题,筛选出了27个“每月一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问题包括:

房产证难办,无牌照电动三四轮车管理,拖欠工资,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网络消费纠纷,垃圾清运不及时,街头游商占道经营,房屋使用,老旧小区改造,小区充电桩安装难,普惠幼儿园入园,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交通噪声扰民,大货车交通安全,路灯问题,地下通道和市政涵洞设施维护,社区医院资源不足,医院医疗服务,小区周边道路停车资源不足和违章停车,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养老机构收费和服务,居家养老保障,农村宅基地,农村村民待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中介经营不规范,群租房问题。

这些问题将通过“每月一题”机制分类施策、标本兼治,滚动推进,全程督办。

  

形成“27+X”民生诉求清单

“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每月一题”正推动从一个问题解决向一类问题解决转变,从解决具体的问题向解决产生问题的根源转变。通过这些转变,最终使得问题源减少,实现回应民众诉求与治理能力有机平衡,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7个诉求基础上,本市各区分析本区域内居民反映突出的其他重点民生诉求,梳理问题,形成“27+X”的重点民生诉求清单。

  

朝阳区结合市级“每月一题”要求,聚焦核心问题,把区属道路维护修缮、工地施工噪声扰民、商业经营设施噪声扰民、小区停车占用消防通道等4类问题囊括进来,推进31项重点民生诉求的解决。

  

海淀区对12345热线的派单梳理排查,筛选相关信息452条,建立充电桩四类问题工作台账共132个,其中充电桩被占用的27个,充电桩维修的38个,电容不足无法安装的21个,近期可解决或正在协调解决的46个。育新花园、清缘东里两个小区通过破解停车空间不够、增容资金难解决两大典型问题,有望通过一个案例带动一片治理。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好,就是最大的“为群众办实事”。截至5月底,“每月一题” 27个高频难点问题中,15个问题的12345市民诉求派单量环比下降。其中,普惠幼儿园入园、居家养老保障、无牌照电动三四轮车、预付式消费退费难、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等问题下降超过10%,成效明显。

京 平

紧抓“每月一题” 治理“向前一步”

合法购入房产可迟迟拿不到证怎么办,小区设施老旧却久拖未决如何解,商家卷钱跑路留下一地鸡毛谁来管……今年以来,北京依托12345热线民生大数据,梳理出27个群众“急难愁盼”的高频问题,每月攻坚一个或几个,细化改革措施,实施全程督办,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作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的重要创新,“每月一题”在“闻风而动、有一办一”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力争个性问题靶向治疗,共性问题标本兼治。这27个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大家的揪心事烦心事,又是纠葛纷繁的老大难,扭住一类问题寻根究底、疏障清淤,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将“向前一步”。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在民情民意中发现问题,在破解难题中总结经验,在举一反三中完善机制,随着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我们逐步探索出“双重派单”“无错优先”“首接负责”等鲜活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规范,不仅形成了群众诉求的“热力图”,更丰富了城市治理的“装备库”。向前看,城市治理的难点堵点在实时更新,难啃的“硬骨头”很多,积极发挥制度效能,以“每月一题”为抓手,集中抓、持续抓,看进度、求实效,才能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压得更实。

  

目前,27个高频问题中,有15个问题的市民诉求派单量都不同程度下降。下行的问题曲线,群众的舒心笑容,是对所有付出和努力的最高褒奖。各职能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端正态度、付诸行动,将“分管市领导调度、市级部门牵头主责、各区和配合单位分层次调度”的三级协同机制落到实处,以“每月一题”激发条块结合、上下协同的工作合力。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真正转化为工作动力,以“我为群众办实事”,践行为民服务的火热初心。

  

接就要接到底,干就要干到位。动真碰硬、驰而不息,不断创新治理机制,大城精治的为民底色将更加鲜明。

来源:识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