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任務的三名中國航天員“入住”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之後,他們在太空中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外界高度關注。按照任務規劃,本次任務期間將進行兩次航天員出艙活動。目前中國官方並未對外發布相關活動的具體時間,但從近日多家官方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出通過一系列針對性訓練,中國航天員已經爲空間站時代的出艙活動做好了準備。

“神十二”出艙活動什麼樣

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駐留三個月之久,並且有兩次出艙活動。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表示,神舟十二號的出艙活動亮點很多。與神舟七號時翟志剛出艙不同,那次是從飛船出艙,而且是時間比較短的驗證式太空行走,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出艙活動時間比較長,大概需要幾個小時,另外還要完成安裝、調試設備等一些工程上的任務。

龐之浩表示,太空行走等出艙活動有兩大要求,首先是出艙穿戴的太空服的質量要過關,其次是航天員的技能要過關。出艙活動對於航天員的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因爲太空行走不是用腳走,而是用手“走”,就像攀巖一樣。同時,本次任務中航天員還將利用機械臂進行太空行走,就是出艙的航天員站在機械臂末端,由艙內航天員操作機械臂將出艙航天員送到作業面上。

航天專家提到的支撐出艙活動的兩大“神器”又有哪些亮點呢。航天員出艙的艙外服是航天員執行太空行走等艙外任務的必備物資,因此備受關注。據報道,在天舟二號所運送的貨物中,有兩套航天員艙外服,每套重達100多公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接受央視採訪時介紹,相比“神七”任務時的艙外服,這次的艙外服進行了大量改進與升級,使它可以更長時間地支持航天員艙外工作。

根據公開信息,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上的機械臂是我國目前智能程度最高、難度最大、系統最複雜的空間智能製造系統,是對人類手臂的最真實還原。該機械臂可以移動空間站中的實驗艙,能夠給航天員提供各種強大支持,例如利用機械臂輔助航天員出艙。

有着出艙經驗的劉伯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本次任務的兩次出艙任務,間隔時間將會很短。出艙過程中,將進行首次人和機械臂的協同配合。機械臂只是大範圍擺動,把航天員載到艙外作業點附近。在艙外作業點進行精細操作,一個人攜帶的工具有限,操作難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員配合,兩個人共同到作業點完成任務。因此,既考驗機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靈活性,是否會和艙壁發生碰撞等,也考驗航天員在艙外的配合能力。

“航天員女教頭”怎麼訓

被稱爲“航天員女教頭”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出艙活動對航天員是一個巨大挑戰,所以我們加強了他們的體能訓練和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包括上肢力量訓練和核心力量訓練,這都是我們在地面上要加強的。在模擬失重水槽裏進行出艙活動訓練是最重要也是最累的一個訓練,航天員身穿200多公斤的水槽訓練服,在水下進行幾個小時艙外作業訓練,對人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對體能儲備要求也很高。湯洪波說,最初訓練結束後連筷子都拿不住了。據黃偉芬透露,在完成水下模擬訓練的問題上,男女航天員標準是一致的,王亞平等兩名女航天員最初也面臨巨大挑戰,但經過訓練後都沒有問題了。“我也很心疼他們,但任務的要求就是這樣,只有達到任務要求,才能確保任務順利完成。”

黃偉芬表示,神舟七號出艙活動的經驗提示我們包括打開艙門等出艙活動都對航天員的上肢力量提出很高要求。我們將有着艙外行走經驗的翟志剛當時的身體狀態特別是力量數據作爲參照,經過分析得出,航天員在水下可以順利完成模擬訓練,在軌完成空間出艙活動應該就沒問題。我們將中國航天員的上肢力量數據與皮划艇、體操等專業運動員的數據進行比對,得到的結論是航天員的數據不亞於專業運動員。

“神十二”航天員怎麼練

劉伯明接受採訪時表示,針對出艙活動,地面訓練強度很大,因爲要考慮出艙可能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地面訓練內容無法完全預測在天上執行任務時的狀況。但現在手段很多,比如航天員在軌執行任務遇到特殊情況時,地面團隊第一時間快速進行輔助解答,隨時提供強大技術支持。對於我們個人來說,要提升的是身體適應能力、能量儲備。出艙當天,早上6時多就要開始準備,到艙外作業、返回,時間很長,對體能消耗很大。他表示:“我很期待站在機械臂末端那一刻,面向整個茫茫宇宙,隨着機械臂擺動,會有一種飛翔的感覺。”

湯洪波表示,整個出艙程序非常複雜,專業知識、操作技能都很繁雜,信息量巨大。大家都關注出艙那一刻,其實航天員在出艙前要準備很多天,出艙當天也要準備好幾個小時才能打開艙門執行出艙任務。

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張國華

責編:王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