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陈月:从航天新兵到全国冠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维砚 通讯员 陈涛 姜向东

2009年,国庆阅兵,他是舞蹈方阵“护卫队”队员,国之重器的威武壮观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

2013年,他加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从事导弹零部件加工,从此,扎根机加车间精耕细作。

2021年,他奋力拼搏,在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斩获冠军。他,就是159厂机加分厂大型加工中心班组组员陈月。

从航天新兵到全国冠军,从初心萌发到为国铸剑,陈月以一颗匠心,在航天筑梦路上绽放青春。

坚守初心,逐梦航天

2009年国庆阅兵,当时正在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读二年级的陈月,因为表现优异,入选国庆阅兵舞蹈方阵“护卫队”。

夜晚的长安街,灯光璀璨,一辆辆发射车上满载一排排导弹。彩排时,他首次近距离观看了飞航导弹,国之重器的威武壮观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

阅兵结束后,回到学校,他更加勤奋努力地打磨技能,练就了一双巧手。

2013年4月,出于对机加工作的热爱和对航天事业的向往,刚毕业的陈月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159厂。

他操作的第一台设备是落地镗铣床。铆足干劲跟着师傅周爱国学习,学中干,干中学,从不会加工产品到生产合格零件,他仅用了一周时间。

遇到难题,他和同事们“头脑风暴”,对图纸上的每一个尺寸认真核对,对夹装部位的力矩严谨探讨,对工艺的每个细节反复确认,对加工操作顺序在头脑中反复推演……因为技术提升较快,他被调到铣工二组,操作当时分厂唯一的一台精密加工设备——卧式数控加工中心,负责特定研制型号产品加工,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卧式数控加工中心加工的产品基本都是大型关重产品,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他主动多花时间了解图纸、熟悉工艺、研究夹装……每个环节都小心谨慎,对可能发生的故障提前应对,保证各项产品任务顺利完成。

匠心铸就高质量产品

2020年9月上旬,陈月接到了一项“硬骨头”任务。

该任务关系到型号总装进度,时间紧、难度大,他立刻着手研究图纸、工艺、夹装、操作等细节,制定可行方案。他改变传统加工方法,在刀具选择上,从最初的球头铣刀变成直径80的T型刀,使加工进刀位置从临近侧方孔位变成直接从加工孔位进入。为确保万无一失,他所在的班组24小时值守岗位,紧盯加工状态,一旦有问题立即停机。

最终,加工时长从48小时降为12小时,产品在10月1日凌晨1时成功交付。

“航天人研制的产品不能有丝毫马虎,质量上不能有丝毫缺陷。”在某次加工任务中,待加工的产品为大型非回转体连接舱,大端直径达1400毫米,长度764毫米。内外形加工通常采用四轴机床加工,陈月分析结构特点后,决定采取多段连接、延长加长杆方式,使刀具加工深度延伸至700毫米,通过逐段减小切削深度的方式保证加工刚性。

最终,实现了内外形四轴特征在三轴机床上加工,不但保证了产品特性,还使生产效率提高了50%,同时,外形精加工实现由传统球头刀逐层加工改为立铣刀加工,外形面加工效率提高近10倍,且表面质量良好。

技能赛场亮绝活

在收到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通知时,陈月有些犹豫,“我能行吗?”“浪费了参赛机会怎么办?”……一时间,有机会参赛的欣喜和焦虑一起涌上心头。在踌躇与彷徨间,师傅和朋友的鼓励坚定了他参加比赛的决心。

赛前,陈月做足准备,在操作流程和策略上都进行了详细演练。

5月21日下午,比赛举行。在高手云集的全国数控赛事上,稍有失误就会与奖杯失之交臂。比赛进行到下午5时30分,上交任务时,他突然发现一个工件的3D模型无法显示。在与裁判沟通后,陈月请求技术支持,但问题并未及时得到解决。

时间转瞬即逝,转眼过去了10分钟。陈月和队友及时调整比赛策略,决定先完成其它任务。事实证明,这样的临时调整是正确的。陈月在完成所属任务后,重新作图弥补了设备3D模型无法打开的问题。距比赛结束还有半小时,任务全部完成,陈月和队友长舒了一口气。

在看到每个评判的任务项都画上了对号时,陈月和队友相视一笑,两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还未见过加工如此标准的零件!”裁判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封晓东 摄)

责任编辑:姚怡梦

来源:中工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