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区中泽家园有一间乒乓球室,几位爱打球的老年人成立了球队,带领上百居民,不仅积极锻炼,还热心公益。最近,中泽家园的居民聂香者致电12345市民热线,表扬小区里的好人好事,“我憋了老长时间想打12345,好让政府知道我们老人的生活很快乐。”

球队从10余人发展到百余人

6月20日1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中泽家园小区东北角的乒乓球室,只见两名队员正挥汗如雨挥拍击球,10余名队员围案观战。一面写有“京洲园中泽家园乒乓球队”的队旗挂在墙上,十分醒目。

晚间是年轻人的专场。

据介绍,2002年中泽家园入住时,设在小区东北角的活动房本来有两个棋牌室,为了刮风下雨天也有地方锻炼,居民们便呼吁将其中一间改成乒乓球室。2006年,乒乓球爱好者赵志明发起组建乒乓球队,十多位居民参加。后来,随着年轻人不断加入,球队不断壮大。小区共500余户居民,已有百余人加入球队。

只见球室内摆着一张崭新的球案。这是球室迎来的第3个球案。第一张由物业出资安装,用了4年。第二张由居民出资购买,用了10年。这次换新球案,年轻人站出来筹资:“老人只有退休金,上了岁数的就不用出钱了。”提起这事儿,老人们都很感动。

队伍壮大了,可人多球案少。为了让大家都有球打,赵志明拉了微信群,大家根据时间自动排班:每日5时始至24时,每两个小时一班。早班给老人,他们起得早;放学后是家长带孩子们的活动时间;晚上则是年轻人的场次,他们从19时30分开始,一直轮班打至深夜。

别看是小区球队,教练却是专业人士。今年31岁的高记军在一家体校当乒乓球教练。一有时间,他就到乒乓球室义务传授专业技巧,上了年岁的邻居也多半成了他的学生。

随着队伍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居民爱上了乒乓球。有时,不常出门的赵志明老伴儿会趁大家午休时端一盆球来练习;46岁的靳其生因生意忙有10余年没打球,如今不仅恢复了训练,还带动一家3口成了乒乓球爱好者。

前不久,为迎接新球案、新队旗,球队特别举办了一场“和谐杯”大赛。26名球员报名参赛,最终决出前三名。该次比赛,靳其生赞助了全部饮用水。京洲园社区居委会还特地赞助了奖品,副主任王大宇表示,社区将创造条件,支持球队进一步发展。

京洲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大宇同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一起为比赛开球。

无论是否取得名次,参赛队员都很开心。

“原来邻居们对门不相识,有了乒乓球大家才有了交流。”“乒乓球给小区带来了很多新变化。”邻居们都很感慨。“我憋了老长时间想打12345,好让政府知道我们老人的生活很快乐。”球队队员聂香者激动地说。

一枚小球带来太多暖心事

乒乓球室内,记者见到两件捡球神器:一件用硬纸筒做成,长约一米,纸筒一端钉着两根皮筋儿。“用手拿着筒,朝地下的乒乓球一按,皮筋儿向两侧弹开,球就进筒了。”聂香者一边讲述,一边演示。

另一件捡球神器更靓:锃亮的不锈钢管、绿色塑料接头,底端还系着一个黄边儿黑丝网袋,袋子底部钉着几根弹簧,“这是‘神器二代’,可一次捡进几个球。”队员们赞不绝口说,这两件神器是大家的好帮手。

队员们介绍,两件神器均由居民李长龙发明。他爱钻研,爱动手。一次他来看球,见有老人因腰不好,弯下去很难起身,便琢磨着帮老人一把,“没想到捡球神器真给做出来了。”聂香者说。

李长龙先后发明两代捡球神器。

然而,听说记者要采访,看球的李长龙却悄悄躲开了。

躲开的还有杨秀江。8年前,老人从山东老家搬来该小区随儿子居住,如今已是垃圾分类志愿者。每次路过,老人都会擦净球室的玻璃窗;见到球凳缺失了板条,螺丝松动了,老人从家中带来材料一一修复。

其实,杨秀江也爱打乒乓球,还在老家参加过3次县级比赛。但因为志愿工作较忙,老人没有加入球队。当晚,记者离开小区时,他仍忙着将垃圾进行分类。

小小乒乓球改变着邻里关系。高记军的父亲高华,现在出门时会习惯性背上装有电笔、扳手的工具袋。一旦有居民需求,他就及时出手相助。前几天,他还为一户邻居家拆了旧马桶,为另一户居民换上了新吊灯……

夜深了,讲起小区里的暖心事儿,聂香者和邻居们怎么也讲不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