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張全林

與其沉迷虛擬遊戲,不如讓孩子們體驗真實莊園的樂趣。圍繞着童年回憶誕生的《摩爾莊園》手遊,畫風呆萌。許多人幻想過在現實中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摩爾莊園”,化身鼴鼠摩爾親嘗傑克南瓜酥。近日,蘇州一名父親爲自己的孩子複製了現實版的“摩爾莊園”,擺上同款小黑板、戴上同款小黃帽、挎着同款小菜籃……帶孩子摘茄子、青椒,體驗收菜的快樂。

在現實版“摩爾莊園”裏,南瓜、番茄、青菜等應有盡有,進門處還擺放着一塊小黑板,訂單欄上寫着“今日可收成:茄子、玉米、青椒、番茄。”建這個“摩爾莊園”的初衷,只是爲了避免孩子沉迷於虛擬遊戲。在實際運行中,實踐效果得到延伸,成了孩子們親近自然、熱愛勞動的社會課堂。孩子們在“摩爾莊園”摘茄子、青椒,滿足了對遊戲的好奇,體驗收穫的快樂,釋放了學習的壓力,又避免了沉迷虛擬遊戲的傷害,可謂一舉多得。這一創新,值得點贊,更值得複製推廣。

在“有錢就有裝備”“有錢就能打賞”的虛擬世界裏,遊戲害人匪淺。一旦患上“手機病”,不僅砸錢造成經濟損失,對青少年來說還影響學習成績,甚至導致學業荒廢。防遊戲沉迷,雖然在治理層面頻頻出招,如立法規嚴控、加裝防網癮軟件、不準帶手機入校等,但校園中身陷網癮、難以自拔的仍不乏其人。這就說明,防遊戲沉迷一味的堵是堵不住的。

青少年是遊戲用戶的主力羣體,患“手遊病”屬於共性問題。就其成因而言,可以做出多種解讀,但消遣娛樂渠道少,現實社交面窄,也就是說,缺乏“分神”誘因,纔是主要的。當然,抑制遊戲沉迷應該加強教育管束,同時建立更完善的機制,如嚴格的付費金額限制,更嚴格落實實名認證,建立遊戲分級制度,引入人臉識別功能等等,但終歸百密一疏,難以杜絕沉迷現象。用更能激發興趣又更有意義的玩法,取代網絡遊戲,纔是治理沉迷的上上策。

把虛擬的《摩爾莊園》手遊,升級爲現實版的“摩爾莊園”勞動,其意義不僅是幫助“脫癮”,還讓孩子們鍛鍊了生活技能,在勞動過程中培養了責任感和擔當,從參與勞動中學會感恩勞動,進而昇華爲發自內心地熱愛勞動。爲孩

子長遠計,這纔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上”,可謂善莫大焉。

但也應該看到,實現更多的遊戲沉迷向現實社會活動的轉化,不是一個父親獨木能支的,需要社會凝聚智慧合力,打造更多的“摩爾莊園”。“摩爾莊園”的成功,給人們帶來的啓發是,防止遊戲沉迷成癮,需要多些“套路”,更勝一籌。

彩雲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彩雲網評,投稿郵箱yncywp@163.com,稿費從優。

來源:雲南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