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東局勢再一次牽動外界神經。就在上個月巴以爆發“7年來最嚴重衝突”之後,剛上臺的以色列新內閣再次對加沙地帶發動空襲。

這讓人感嘆該地區和平局勢依然脆弱,同時也讓人好奇:在以色列結束12年的內塔尼亞胡統治後,接任他的貝內特會把巴以局勢引向何方?

6月16日凌晨,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哈馬斯軍事目標發動空襲(圖源:新華社)

最新一輪武裝衝突是在以色列政府交接之際發生的。

6月15日,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可燃氣球,在以色列境內造成多起火災;16日凌晨,以軍空襲加沙地帶哈馬斯的軍事目標;17日夜,以色列國防軍發動新一輪空襲,稱其目標是軍事基地和屬於哈馬斯的發射場。

稍微覆盤一下:

哈馬斯發射可燃氣球,動因是以色列的“國旗遊行”活動:在任期即將結束前,內塔尼亞胡政府宣佈,將在東耶路撒冷等巴勒斯坦被佔領土舉行一場國旗遊行活動,紀念1967年戰爭吞併東耶路撒冷——這恰恰是巴勒斯坦人眼中的首都。活動主要參與者是以色列極端右翼民族主義分子。顯然,這引發了巴勒斯坦民衆不滿。

就在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可燃氣球時,耶路撒冷老城大馬士革門前爆發衝突,以色列軍警拘捕17名巴勒斯坦抗議人士,至少33人受傷;在加沙邊境,以方射傷一名巴勒斯坦人。最終,以色列這場“國旗遊行”活動還是如期舉辦了。

總體上,雙方此次衝突還算剋制。哈馬斯迄今未使用火箭彈(上月衝突時發射了3000枚),以色列也只把攻擊目標對準軍事基地(上月同時攻擊加沙軍民用設施,造成上千名人員傷亡)。

當然,雙方軍隊還在打嘴仗,但似乎都在避免事態升級。這種看上去存在的某種“默契”,使雙方相對平穩地繞過了內塔尼亞胡政府臨走時種下的矛盾。

人們不免好奇:剛上臺就衝突,以色列新一任政府到底秉持怎樣的戰略政策呢?

這要從本屆以色列政府的構成說起。

幾十年來,以色列政壇素以黨派繁多且充滿變化著稱。工黨不再一家獨大,內塔尼亞胡所在的利庫德集團也不是唯一的右派代表;10年前活躍的前進黨早已解散,新任總理所在的統一右翼聯盟是2019年7月才創建的新黨派。

黨派林立的局面,導致其國內很難有黨派一家獨大並勝出組閣。於是,多個黨派組成執政聯盟在所難免。比如,本次貝內特出任總理的新政府,就由8個黨派組成。

若按經濟政策及巴以問題的立場來劃分,其內部政治光譜大概如下圖所示(括號裏的數字表示內閣席位數)。

可以說,這個執政聯盟的取向非常廣泛,有猶太“左翼”政黨,也有右翼乃至極端右翼政黨。

因此,新政府內部對巴以事務的看法註定存在分歧。例如,光譜左端的政黨至少在名義上支持“兩國方案”,而貝內特所在的統一右翼聯盟,則不容許獨立巴勒斯坦國的存在。

以色列新總理貝內特是美國猶太人移民後裔,大部分移民以色列的美國猶太人都有明顯的右翼復國主義思想,對巴勒斯坦人持敵對態度。

貝內特曾明確反對“兩國方案”,稱“會盡其所能阻止巴勒斯坦建國”。2018年在接受採訪時,貝內特表態,應該在加沙邊境採取“射殺”而非“射傷”的政策,對兒童也絕不手軟。

不過,執政聯盟這一形式,本就要求組閣各方相互妥協。雖然貝內特的統一右翼聯盟在議會中僅佔七席,但他能成功在執政聯盟中取得總理之位,足見其政治手腕老道。

儘管貝內特看起來比內塔尼亞胡還激進,但在組閣期間,他曾向中間勢力佔優勢的聯盟明確承諾,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延續原有政策:不吞併更多土地,不新建定居點,也不取消在建或已有定居點。

因此,在以色列政權交接之際,可以更容易理解此次小規模巴以衝突的走勢。一方面,以色列社會整體右翼轉向明顯,貝內特不會也不願取消類似“國旗遊行”式的右翼活動,面對哈馬斯的舉動,貝內特當局必定會做出具有一定聲勢的反應;但另一方面,剛剛組閣成功、立足未穩的貝內特無意進一步升級衝突。

我們不妨把視野再放宏大一些。應該說,以色列政黨林立、分裂重組不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源於選舉引發的權力鬥爭,而非在重大議題和意識形態上存在根本差異。在以色列各黨派間存在的多是“小分歧”,在巴以問題上,他們擁有着“大共識”。

爲什麼這麼說呢?

從對以色列政權性質及巴勒斯坦人民獨立事業的態度看,除了邊緣化的以色列共產黨,以色列國內並不存在真正的“左派”。

不論是工黨、利庫德集團、中左翼力量,還是剛剛上臺的統一右翼聯盟,他們對巴以問題的觀點都基於錫安主義,也就是猶太復國主義。他們認爲,來自西方的猶太人有權在巴勒斯坦建立儘量排除本土巴勒斯坦人的、以“猶太”爲文化標籤的西式政權。面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他們做出的不同反應往往源自策略性而非戰略性差異。

譬如,即便是在所謂“鴿派”總理拉賓統治時期,在《奧斯陸協議》簽署後,以色列也從未撤除哪怕一個非法定居點。拉賓對巴勒斯坦民衆抵抗的基本態度也是鎮壓;上世紀70年代之前,對來自阿拉伯國家猶太人的系統性族羣歧視和排擠,也發生在工黨統治時期。

從目前看,只有極少數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左翼人士試圖跨越族羣、宗教紛爭,尋求巴以的階級平等和民族和解。他們具有反猶太復國主義的傾向,認爲以色列如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是西方強加給本土居民的“殖民-移民”政權。

但是,這類政治活動家和學者處於以色列社會的邊緣,缺少實質性的政治影響力。

“小分歧、大共識”是以色列政黨之間面對巴以問題的共同特點。本質上,他們大都堅持猶太復國主義,對巴勒斯坦懷有戒心乃至敵意,認爲自己有絕對的資格在巴勒斯坦建國併吞並其領土——無論他們認爲這種“權利”來自地緣政治、大國干預或是其它。

所以,雖然以色列換了新內閣,但社會的右翼傾向仍然難以短期逆轉,中東和平恐怕依然遙遙無期。

文/楊光(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生)

梅華龍(北京大學西亞系助理教授)

編輯/雲中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